第32章 國際化從並購開始(1)(1 / 3)

電腦行業實際上是風險非常高的高科技行業,站在股東的立場上,就要開辟新的行業出來,這樣步子才會穩。並購IMB是成功了,如果不成功,公司就沒了。但是不並購,聯想就會是一個非常平庸的企業。現在的聯想集團,電腦業務的營業額大概是340億美元,並購前是29.9億。而如果有了其他的業務,比如投資的業務、房地產業務等,這時候使得主持電腦業務這塊的負責人,就更敢於去往前邁進,敢於去闖,因為股東就不會老拽他的後退。所以,多元化對我們這樣的企業是必要的。然而,多元化的前提是要找到對的人,人不到位,再熱鬧的行業也不進入。

先“物理並購”再“化學並購”

先嚐試“物理並購”,幾年磨合與曆練後,再進行“化學並購”。

中國企業不要一上來就搞“化學並購”,最好先嚐試“物理並購”,並選擇與自身業務有互補性的業務。打個比方,假如你是一家製藥廠,以前做自己的專利藥,可以選擇並購一家做原料藥的工廠,大家雖然一開始隻是各幹各的,但產業鏈得以延長,市場也拓展了。經過幾年的磨合與曆練,再考慮進行“化學並購”,融入對方公司的管理層。李書福當年收購沃爾沃時,我就和他說過這個道理。如果一上來就想“親密融合”,就很容易出事。

——柳傳誌在“南京大學EMBA德魯克論壇暨第二屆南京大學EMBA聯合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自聯想在2004年成功地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這一“蛇吞象”之舉,成為中國第一個衝進“全球500強”的民營企業後,中國企業就紛紛開始自己的並購之路。

但對於並購國外企業,柳傳誌結合自身經驗中肯地提出:中國企業不要一上來就搞“化學並購”,最好先嚐試“物理並購”,並選擇與自身業務有互補性的業務。這就好像你是一家製藥廠,以前做自己的專利藥,可以選擇並購一家做原料藥的工廠,大家雖然一開始隻是各幹各的,但產業鏈得以延長,市場也拓展了。經過幾年的磨合與曆練,再考慮進行“化學並購”,融入對方公司的管理層。如果一上來就想“親密融合”,就很容易出問題。

在柳傳誌看來,在並購前,企業必須想清楚這些問題:“你得有並購的能力。並購資金來源是什麼?用多少自己的錢,舉多少債?並購以後怎麼能真正形成優勢互補?買來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文化磨合怎麼能夠做好?你主要是想進行化學性並購還是物理性並購?如果是化學性並購,誰來當這個頭?你想留什麼人?你特別重視哪一塊?這些東西都要預先打好腹稿。”

在並購IBM前,柳傳誌等聯想高層就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刻的考慮,他們當時主要考慮了三大類型的問題:“第一就是IBM為什麼要賣PC的業務,IBM的PC業務為什麼是虧損的?為什麼我們就能夠贏利?第二主要我們是想買什麼東西,我們想買的當然一是品牌,二是技術,IBM的兩個技術中心都有很強的技術團隊,如果和中國的技術人員混合以後,將會有非常好的效果。第三當然是想購買國際化的資源,它的團隊、銷售渠道、客戶和供應鏈。”

如果企業有那個實力做“化學並購”,那也要在做出“化學並購”的決策前,全麵考慮多種風險,比如國外企業原有優秀員工流失、業務整合與管理磨合的各種成本,等等。聯想在並購IBM前所考慮的風險主要有3個:“第一當然是市場的風險,我們並購了,有了自營的牌子以後,國際的客戶是不是承認?這個牌子在IBM是好牌子,到了中國人手裏,還會不會是好的牌子?這是第一個大的風險。第二個大的風險是我們的員工會不會走?他們原來在為IBM工作感到很自豪,中國人做了股東以後,他們是不是還願意在這個公司裏麵工作?這是第二個風險。第三最大的風險還是文化層的風險,高層領導,各級的骨幹,中國和國際的員工在一起,能不能很好地配合工作。”

聯想是走的“化學收購”的路子,因此並購IBM PC業務就用了整整5年時間才獲得真正的成功。而且,為了打造一個國際化公司的形象,聯想成立了雙中心,一個在北京,一個在美國。聯想還讓IBM中原先負責與大客戶聯係的銷售人員工作不變,避免了動蕩,才得以平穩過渡。此外,柳傳誌還努力在IBM的員工心中打造“主人”的概念,盡力爭取讓國外的核心員工與公司目標一致,用企業主人的心態來處理問題,最終使得IBM PC業務在脫離IBM這個品牌、冠上聯想的品牌後也能發展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