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柳傳誌還提醒中國企業在並購時要選好股價的時機,即企業如果試圖海外並購,除了資金實力充足外,股價最好也要在一個比較好的位置。聯想當時收購IBM,拿出來的就是6.5億美元現金和市值6億美元的聯想股票。如果當時聯想股價不高,付出的現金就會更多一點,這對企業會有巨大的現金壓力。
拓展透析
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許多企業深陷經濟萎靡的困境,中國經濟趁此機會迅速崛起,中國企業也似乎遇到了“走出去”抄底、並購國外企業的良機。但柳傳誌認為,“麵對並購的誘惑,企業一定要想清楚:對方為何要賣?為何我們能扭虧為盈?風險在哪裏?如何克服?如果不把這幾個問題搞清楚,就盲目地去並購,一旦碰到問題,而且還是死扣,那就很可能會大翻車。惠普收購康柏就是一個失敗的典型。”
柳傳誌更提醒中國企業,在並購國外企業時,最好先“物理並購”,然後再“化學並購”。在他看來,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收購全球知名汽車品牌沃爾沃就是一次很好的“物理並購”。
其實,早在2002年,李書福就看上了沃爾沃這位汽車界的“明星”。盡管吉利2001年才獲得轎車生產資格,但李書福在某次論壇上就大膽預言:“通用、福特10~20年之內將會破產。”這話引得當時台下的聽眾一起大笑,因為他們都認為自己聽到一個笑話。
但李書福並不認為自己的預測是無稽之談,他給出的理由是:企業和人一樣,要經曆由小長大、由大變強、由強而衰的過程,自主品牌企業就像是一個孩子,正處於成長中,而強大的美國汽車工業則會衰亡。李書福還表達了當時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一樣的理想:福特有一天會想出售沃爾沃,吉利要把沃爾沃買下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不過是“汽車狂人”李書福說的又一句瘋話罷了。但李書福一直在為自己的這個理想做準備。
2007年9月,李書福第一次以掛號信形式向福特美國總部申請收購沃爾沃。福特的財務總監勒克萊爾當時表示:“我們現在不賣!你知道沃爾沃一年有多少銷售額?150億美元,相當於1000多億人民幣!”
然而,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波及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福特決定剝離沃爾沃。而國內企業海外抄底的呼聲不斷,這也讓李書福看到了收購沃爾沃的最佳契機。從項目組成立,吉利集團立刻開展3個方麵的工作:第一,對目標公司進行深入、全麵、細致的了解和研究。第二,製定收購總體的戰略。第三,製定整個操作的細致時間表、規劃。正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吉利準備出了第一份收購計劃書,遞交給福特公司,這也奠定了與福特談判的基礎。當然,李書福對沃爾沃持續多年的關注,也是打動福特董事長比爾·福特和CEO穆拉利的重要原因。
一進入2009年,吉利與沃爾沃的談判進程就開始加速:
2009年1月,李書福率領代表團在美國與福特公司進行了交流,隨後又正式接到了福特公司的邀請,進入沃爾沃並購流程。
2009年2月,吉利團隊與沃爾沃的團隊在中國進行見麵會。
2009年3月12日,按照國際慣例,吉利集團向福特公司提交第一輪標書。
2009年7月,經過4個月的盡職調查,吉利的團隊協同聘請的財務顧問、會計師顧問、法律顧問共查閱了上百萬字的材料,總共6000多份文件,隨後向福特公司提交第二輪有法律標識的標書。
在第一次放言收購沃爾沃後,李書福用8年時間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這個理想。2010年3月28日,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已與福特汽車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以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100%的股權。2010年7月29日,浙江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收購沃爾沃公司的交易獲得中國政府部門的批準。吉利並購沃爾沃交割儀式2010年8月2日中午在英國倫敦進行,吉利正式完成對福特汽車公司沃爾沃業務單元的收購,總收購金額為18億美元。
“物理並購”完成後,李書福又開始了“化學並購”,麵對沃爾沃方麵的種種質疑:收購以後是否工廠會搬到中國去?一年不搬,五年以後搬不搬?中國能保證知識產權嗎?文化差異怎麼辦?麵對種種疑問,李書福做出承諾:沃爾沃工廠不搬,而且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