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讓資本為你打工(2)(1 / 2)

第一,誠信,“如果他在跟投資人所有的交代之中有不誠信的東西,就要特別注意了,不管他其他方麵做得有多好”。

第二,管理人一定要把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三,要有管理能力,比如會不會建班子、懂不懂定戰略、會不會帶隊伍,有沒有悟性。

拓展透析

柳傳誌做投資時一直堅信一點,就是投進去以後不準備換人,除非有不得已的情況。原因在於:“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換人,一個CEO和他的班子的更換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在中國想換高層要付出很大代價,所以他特別看重早期對管理層的選擇。

在柳傳誌看來,投資的行業好選一些,人就難選一點。如果人不行,好行業裏也可能做不出好企業;而人如果非常出彩,中等行業裏可能也能做出彩,這就是投資的真本事了。

和柳傳誌持相同投資觀念的投資人還有很多,喬布斯的天使投資人李宗南就是其中一個。他在2012年中國互聯網站長年會上表示,在投資某個企業時,他看重的不是市場和技術,而主要是看創業者個人。

在李宗南看來,能夠獲得投資人青睞的人往往具備3個基本條件:

第一,必須有激情,廢寢忘食就是為了圓自己的夢。也就是說,如果想創業,但沒有強烈的激情,那就最好不要貿然嚐試;如果激情爆發出來了,那就是給創業者的信號,可以去創業了。

第二,必須有人品。如果一個人有很強烈的激情,但是他選擇用忽悠、去偷、去騙、去搶的方式來“創業”,這是投資人最忌諱的事情。而如果他有良好的品行,他就會認真踏實地做事,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獲得成功。

第三,必須有專業知識。如果創業者缺乏專業知識,那麼他有再多的激情、再好的人品都是空談,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將導致他無法落實自己的想法。

當然,投資人看重的“人”並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團隊,即“人人人”;三人成“眾”,也就是一個團隊,而且其中至少要包含3個方麵的基本認知經驗,一是技術,二是市場,三是財務。

1977年4月,喬布斯來到李宗南的辦公室,希望對方投資他的團隊。當時,李宗南在施樂公司創投部門任經理,施樂公司最有實力的實驗室就設在斯坦福大學校園內。

喬布斯對李宗南說:我要改變世界!我想給每個人一台電腦,使人們的工作量降低,使人們做事的時候事半功倍。

喬布斯在與李宗南的交談中顯示出強烈的創業熱情,而他基於專業思考產生的對於未來產品市場的展望更是打動了李宗南。喬布斯離開之後,施樂公司創投部門相關負責人開會討論是否投資蘋果公司,顯然,喬布斯的瘋狂想法也打動了這些負責人。最終,施樂公司以100萬美元買下了蘋果公司2%的股權,這意味著蘋果公司市值達到5千萬。

但實際上,對於蘋果公司的發展而言,真正關鍵的並不是“錢”,而是這筆投資背後隱藏著的實用資源。喬布斯作為一個創業者的聰明之處在於,他除了向施樂公司融資,還充分地利用了施樂公司的已有優質資源。他在成功融資之後就常常往施樂的實驗室跑,李宗南說他就“像小孩子進到糖果店裏,那個也要,這個也要”。喬布斯拿著施樂已有的技術不斷整合開發,在此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想法,形成了後來的一係列蘋果產品,並且像他最初宣稱的一樣,改變了世界。

李宗南提示道,創業就要不按慣例出牌,找投資人不是要他們的錢——隻有錢,他們什麼都幫不了你——創業者要找“聰明的錢”,能幫你的忙的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投資人的金錢投資並不是一個初創企業發展的推動力,最重要的是有合適的人,而且這個人能夠恰當地運用投資及其背後的資源。這就印證了柳傳誌說的,“投資其實就是給人投資,選項目也就是選人”,對於投資人而言,投資的原則很簡單,就是投人。

退出機製關乎投資成敗

退出機製的安排與設計是投資成敗至為關鍵的一環。

主持人:聯想自身的企業文化非常成型也很強勢,就我所知,不少被投企業對聯想以及你本人高度信服乃至“膜拜”,這似乎不利於你們日後的和諧退出。弘毅投資專事並購投資,積極參與國企改製改造,其中必然會摻雜很多“非技術因素”,投資管理、項目運作過程中如何平衡與屬地政府的關係?

柳傳誌:投資是一種戰略行為,退出機製的安排與設計是投資成敗至為關鍵的一環。我現在還兼著聯想控股下麵3家子公司的董事長職務,有組織架構支撐著我行使董事長權限。弘毅投資包裝了江蘇玻璃集團,以中國玻璃的名義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像這樣的國企改造實例,作為投資者出現的弘毅投資如何退出?不外乎兩條路徑:資本市場上變現,大股東變小,突出管理層持股;以控股方式收購接納為“聯想係”的直屬公司。後一種可能性也存在,但會非常謹慎,除非總裁室研究認為這個產業符合聯想的未來發展要求。得到地方政府全力支持,是介入國企改造的首要前提。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弘毅投資不可能運用特殊手段取悅地方政府,也決不會輕賤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