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你有你的規則,我有我的選擇(1)(1 / 3)

一定要把握時事,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才有可能真正事半功倍,做一件大事業,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陳歐

每次選擇都能跟隨我的心

做企業要想活得開心,還是得靠兄弟們給力

陳歐曾在自己的微博中感歎道:“做企業要想活得開心,還是得靠兄弟們。擁有一支團結可靠的兄弟連,我就可以去洗洗睡了。”

在陳歐看來,“找一起做事的兄弟比找女朋友還難”,隻有相互欣賞、人品好,才能一起創業。他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創業的時候有好兄弟劉輝、戴雨森的大力支持。

前麵提到過,陳歐是在大學第一次創業時認識師弟劉輝的。沒有劉輝的加盟,或許陳歐不能開發出在線遊戲對戰平台GG平台,並在第一年就有了300萬注冊用戶,最高時有上千萬的注冊用戶。而當陳歐從斯坦福商學院畢業,選擇回國創業時,劉輝放棄了在新加坡的Garena公司的期權,毅然回國與他一起創業,這份為兄弟兩肋插刀的情誼讓陳歐十分感動。至今,陳歐仍記得當年劉輝說的一句話:“我寧可錯過擁有金錢的機會,也不能錯過和陳歐一起創立偉大公司的機會。”

同樣,戴雨森也是能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人。隻是陳歐的一句“我需要你”,戴雨森毅然決然地從斯坦福商學院退學,回到北京陳歐一起開始了苦哈哈的創業曆程。要知道,當時戴雨森隻要在斯坦福繼續待3個月即可拿到斯坦福大學學位。

戴雨森2008年從清華大學工業工程係本科畢業後,考取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在入學第一天的新生Party上,戴雨森第一次見到了陳歐,英俊的五官、自信的微笑、瀟灑的身姿、不凡的談吐,這些因素積聚於陳歐一身,讓他成了整個party上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兩人一接觸,一聊天,戴雨森吃驚地發現陳歐原來就是那個創辦GG遊戲平台的人,那可是戴雨森之前經常玩的遊戲平台,而且他倆都在穀歌實習過,這些因素大大加深了他對陳歐的好感。

後來,戴雨森和幾個華人學生搞了名為CEO(China Entrepreneur Organization,中國創業家)的小沙龍,大家聚在一起,尤其是吃飯的時候討論創業的點子以及獲得的資源,陳歐也是這個小沙龍的常客。兩人的接觸就這麼多了起來,戴雨森也因此發現陳歐和自己有越來越多的相似點,最大的一個相似點就是他們都把創業當成“精神上的滿足”。

其實,在斯坦福,經常有事業成功的人士來學校演講,因此學校裏的很多人都會想創業——你問斯坦福的學生,可能10個人中有9個想創業。但真正創過業的很少,畢業之後能去創業的也很少,大部分人畢業之後還是該找工作找工作,畢竟創業風險很大。像陳歐這樣百分百專注創業,而不是今天討論創業,明天就關心綠卡和找工作的人,絕無僅有。因此,在參加戴雨森創辦的這個CEO小沙龍的學生裏,後來真正全職創業的就隻有戴雨森和陳歐兩個人,因為“大家都有想法但也都知道這是有風險的”。

陳歐很快就發現戴雨森和自己一樣,對互聯網有濃厚興趣,想幹一些不同的事情,且非常執著,尤其都想在畢業後回國創業,於是和戴雨森一拍即合,一起籌備創業。在戴雨森待在斯坦福9個月的時間裏,後麵的一段時間基本上都在跟陳歐討論商業計劃,想方案,出去見VC找錢。然後一等到選定創業項目,陳歐就立即回國了,而在爭取到徐小平的18萬美元投資時,陳歐的一通電話就說服戴雨森放棄了斯坦福的學業,和陳歐一起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創業。不得不說戴雨森勇氣可嘉,盡管他大學時曾先後在GE、穀歌和百度實習過,但畢竟都不是正式工作。

而徐小平當年之所以選擇投資陳歐的項目,根本不是他有多看好陳歐的項目,關鍵是看中了陳歐這個人,還有他的兄弟同事,用徐小平自己的話來說:“聯合創始人都是放棄斯坦福學位回來的,放棄新加坡的期權回來的,他覺得這個團隊不是說成功吧,至少夠瘋的。”在徐小平看來,一個年輕的創業團隊有斯坦福的學習背景,又有足夠的勇氣和衝勁,何愁不能成功呢?

陳歐內心也抱著同樣的想法,即使他的社交遊戲內置廣告項目在中國本土遭遇水土不服,他也隻是想著轉型,因為支撐他堅持下去的理由之一是,隻要團隊還在,兄弟還在,沒有什麼做不了的。正是由於“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才有了轉型成功的聚美優品,才有了如今上市的輝煌和榮耀。

就像陳歐自己說的那樣:“我的創始團隊基本就是早期的同學,後麵高管團隊大部分也是通過圈子認識的,而且基本進來之前有一年時間的認知和考察,這樣才能保證進來之後彼此相吻合。高管切記不要火速招聘,因為高管講的是大家同心同德,如果高管能力很強,跟你不同心,可能貢獻沒多少,但是會把你的攤子弄得天翻地覆。”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人不管有多大的能力,靠自己都無法完成所有的事情,是必須要靠人幫助的。換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朋友或者願意幫助你的人其實也是你資產和能力的一部分。若是身邊聚集了一批這樣的人,那麼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