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2)(1 / 3)

因為陳歐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因此他總是忍不住去網絡上看那些對他的評論,當看到那些對他進行赤裸裸的人身攻擊的話語時,他感覺自己的忍耐力在漸漸消失,好幾次差點Hold不住,準備回擊那些謾罵。尤其是有用戶憤憤丟下“以後再也不到聚美優品買東西了”這句話後,他更是覺得身為一個公眾人物,實在是太苦惱了。

最終,陳歐還是平靜了下來,他意識到與網友爭辯毫無意義,除了浪費自己的時間外,不會帶來任何收獲。就像陳歐自己說的那樣:“後麵總結就是該低調還是得低調。不過這個事再過三四個月看的話,也是一筆財富,經曆過了事情、經曆過了委屈、經曆過了鬱悶,內心會變得更強大,以後再遇到這種事情就打不倒了。”

陳歐就是這樣,每次節目播出後都要進行複盤討論,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以便下一次做得更好。據聚美優品聯合創始人戴雨森回憶:“每次上節目前陳歐總說自己睡不好,因為他會想,明天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我怎麼說。節目播出後,他又會複盤討論。他會想好,你看我這句話說得不太到位,我下次應該這麼說,不斷地去反思,這種討論細致到發型、衣服是否顯得足夠精神。”

和陳歐一起參加《非你莫屬》節目的58同城CEO姚勁波也有同感,他發現每次錄完節目陳歐總在談論這次哪個求職者會火。在他眼裏,陳歐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總是知道什麼會火,什麼不會火,然後他怎麼樣參與到一個熱點裏麵去。

對於這一點,後來加入聚美優品的劉惠璞的感觸可謂更加深刻,最初,劉惠璞代表世紀佳緣參加《非你莫屬》這檔節目時,覺得上電視是個輕鬆隨意的活兒,然而,當他代表聚美優品錄製這檔節目中,發現再難得到樂趣。因為陳歐上電視是計算ROI(投資回報率)的,當他用這個準則來考核劉惠璞上電視對企業的營銷效果時,劉惠璞也開始不喜歡上電視。

對於《非你莫屬》這檔節目,陳歐內心充滿感激。有記者曾經就此采訪過陳歐,向他提問:“《非你莫屬》這檔節目給您,給聚美帶來了什麼?”

陳歐的回答洋溢著對這檔節目的感激之情:“首先比較直接的是,通過《非你莫屬》,我們招了很多優秀的人員。其中包括我們公司的一位高管劉惠璞,我們是通過《非你莫屬》認識的,他在這邊做出了非常多的成績,也成為我非常好的一個同事、夥伴,所以挺感謝這個節目的。而且這個節目的確讓我們公司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很多人因此知道聚美,還有不少應聘者給聚美投了簡曆。我們在學校的招聘也變得更容易,去年2011年聚美在學校做校園招聘的時候,有1000多人到場,我覺得《非你莫屬》節目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

當被記者問及“相對於網絡招聘,《非你莫屬》的招聘模式如何?”時,陳歐的回答也顯示了對這檔節目的肯定:招聘網站隻能把信息放出去,但如果你是不知名的企業,別人根本就不知道,但《非你莫屬》可以通過企業主的真實表現,讓別人知道你企業價的值觀,消費者會根據企業主的表現去選擇企業。所以,我覺得,觀眾通過節目知道聚美的風格,知道這是一家年輕、富有朝氣、有衝勁的公司,而這在招聘網站上是體現不出來的。

而對於《非你莫屬》這檔節目出現的一些爭議性,陳歐認為有爭議未必是壞事,因為這爭議可以讓節目組聽到,去改進,有爭議也證明觀眾關注,觀眾的意見節目組去聽取,也可以讓老板全力去學習,盡全力給電視機前觀眾更好的東西。

“複盤”本來是一個股市用語,是指利用靜態再看一遍市場全貌,針對白天動態盯盤來不及觀察、來不及總結等情況,在收盤後或者定時翻閱一次各個環節,進一步明確哪些股資金流進活躍,哪些股資金流出主力在逃,大盤的拋壓主要來自哪裏,大盤做多動能又來自哪裏,它們是不是有行業、板塊的聯係,產生這些情況原因是什麼,哪些個股正處於上漲的黃金時期,哪些即將形成完美突破,大盤今日漲跌主要原因是什麼等,需要你重新對市場進行複合一遍,更了解市場的變化。

第一個在企業管理中提出“複盤”理念的,是聯想創始人柳傳誌,他正式提出“複盤”這個詞是在2001年聯想投資成立的時候,2006年在聯想文化作用機製報告中明確把方法論作為聯想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其中複盤是聯想重要的方法論。

柳傳誌說過:“學習能力是什麼呢?不斷地總結,打一次仗,經常地‘複盤’,把怎麼打的邊界條件都弄清楚,一次次總結以後,自然水平越來越高,這實際上算是智慧,已經超出聰明的範圍。”尤其是對於初創科技企業,錢少人少資源少,要盡量“想清楚”,行業劇變多,更新換代快,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持續不斷地“校目標”,而“複盤”就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初創企業的文化基礎好,當然有利於複盤方法的樹立和推廣,缺乏文化基礎,同樣也可以來做複盤,隻不過首要就是CEO本人做好複盤,尤其是對於初創企業來說,一把手的價值觀和做事風格會影響到班子成員,最終影響公司的員工。正是因為受柳傳誌這種複盤理論的影響,陳歐特別重視他每次參加節目後的複盤討論,這也正是陳歐在熱門娛樂節目中迅速火起來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