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3)(1 / 3)

在預算這麼少的基礎上,廣告要做得創新十足,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第一次做廣告,陳歐自己是絕對無法容忍失敗的。2010 年,韓寒和王珞丹引領的“凡客體”走紅,成了陳歐的學習對象,他就跑去凡客取經。他仔細研究“凡客體”的詞句,最終總結出“凡客體”勝在引起共鳴,共鳴導致傳播,而不是純粹的一種促銷廣告。這樣的廣告是走心的,走心的東西才容易被人記住,容易給人好感。於是,陳歐也想寫出一些自己創業的心聲,他抓住了當時的幾個熱點:80後、蝸居、奮鬥、裸婚。

因為預算太少,基本沒有廣告文案的預算,於是為了省錢,陳歐決定自己寫廣告文案。他不允許失敗,因此對廣告詞百般打磨、不停地錄,前前後後花了兩個月時間。有一天在棚裏改完,陳歐看到片子竟有種想哭的衝動。

這段經曆讓陳歐記憶特別深刻:“當時的片子我自己看,自己剪,然後盡量把詞弄好一點,音樂弄好一點,一定要是一個我自己覺得非常滿意的作品。廣告拍好了,雖然隻花了1000萬,我還是害怕,如果沒有效果,哪怕投資人不炒我,同事難免也會怪我,這樣CEO 的威望就沒有了。就算到了今天,每次硬廣投放前,我的壓力依然很大,不能預知結果的事情就是如此,加上我對自己的失敗零容忍的變態要求,每次都無比謹慎。但事實是,所有對自己有極高要求,害怕失敗的人,往往因為謹慎,反而失敗概率更小。”

陳歐自己可能很享受這種追求完美的過程,但他的同事們不覺得是享受,他們隻覺得快被陳歐折磨瘋了,就連劉惠璞也有些受不了了。可陳歐還是覺得這版廣告並不完美,總想著能不能更好點。廣告詞好了,唯一的缺點是當時的音樂不夠理想,換了幾版都是那樣子,搞得劉惠璞都快絕望了:“就這麼著了,我黔驢技窮了。”但陳歐沒有放棄,他在半夜兩點給劉惠璞打來電話,讓他再想想新的音樂。

“我總覺得作為CEO,這支廣告投失敗的話,多丟人,投資人不會說什麼,但我在團隊麵前的威望都沒有了。”每一則廣告陳歐都親自盯,坐在剪輯師身後,“無數次改詞,無數次改音樂”,把它們熬了出來。“別人都沒法想象,你一個老板會幹這個事情。”戴雨森說。

在陳歐的步步緊逼下,廣告終於製作好了,投放渠道又成了大問題,畢竟預算隻有那麼點錢,能投的渠道實在是很有限,因此在投放渠道方麵特別要講究精準。於是,陳歐研究了大量數據和成功案例,不停觀察別人的廣告,去研究別人為什麼成功,分析數據和廣告效果之間的關係,比如看百度指數就知道北京地區公交站牌和地鐵廣告的效果好不好,知道消費者能不能看到這個東西。很快,1000萬元在一個月內全部投完,包括地鐵、公交和電視。

柚子舍CEO淩遠強評價道:“對互聯網的營銷及執行能力,陳歐他們是排第一的。”陳歐在營銷上的反應之快讓他驚訝。他們曾在同一個平台投放廣告,發現問題,他會在兩三周後撤下修改,而陳歐的速度則按天算。有一次,陳歐3天就果斷停下了某樓宇視頻媒體上的投放業務。

陳歐的努力沒有白費,由於投放渠道精準、廣告創意十足,尤其是“為自己代言”引起很多網友的共鳴,網上出現了各種陳歐體的翻版,陳歐的名氣也水漲船高。靠著這個廣告,聚美優品的月營收從 4000 萬元上漲到 8000 萬元,超越了一直以來的競爭對手,成為行業第一。這個廣告帶來的直接效果是:聚美的倉庫爆倉了,而且持續了4個月。

從此以後,聚美優品就成了廣告投放的標杆,現在很多公司在追聚美投放廣告,聚美在哪兒投放廣告,他們也跟著在哪兒投放廣告。

能打動自己的,也能打動別人

第一次“我為自己代言”廣告的成功,讓陳歐找到了做廣告的感覺:能打動自己的,也能打動別人。於是,接下來的第二次、第三次“我為自己代言”,還是延續了這種“走心”的風格。

2012年,聚美優品發布了公司最新版的勵誌廣告《我為自己代言》,這則廣告用考試錄取、職場奮鬥、戀愛表白等場景來講述奮鬥故事,道出當前年輕人所遇困難的同時,也展現了他們的理想,引起不少80後、90後的共鳴。而最後一句“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也讓網友們紛紛“陳歐附體”,網絡上掀起模仿熱潮。在各高校當中,形成了“陳歐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