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1)(1 / 3)

挫折不叫失敗,它隻是創業路上遇到的小插曲,是你路上的小石子,你可以把它踢開,也可以跨過去,隻要不被絆倒就好。

——陳歐

每天擔心公司會死掉

我們每天都擔心公司明天會死掉

在北京東二環中彙廣場25層的一間辦公室裏,有一方嵌在牆壁裏的長方形大魚缸,魚缸裏沒有布置任何水草細沙,隻有兩隻麵露凶色的小鯊魚不知疲倦地來回遊動。這是陳歐的辦公室,這是陳歐的魚缸。在他看來,中國的互聯網市場環境就像這個魚缸,而聚美優品就像是遊走在其中的小鯊魚,他借此時刻提醒自己,江湖險惡,危機四伏。

陳歐特別喜歡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那句話——“微軟離破產隻有18個月”。比爾·蓋茨之所以會如此警告自己公司的員工,就是因為他深知軟件行業日新月異,每個軟件的生存周期最多隻有18個月,如果不能及時推陳出新,微軟極有可能被其他的軟件公司所取代。因此,微軟公司文化中還有這樣一句話:“每天早晨醒來,想想王安電腦,想想數字設備公司,想想康柏,它們都曾經是叱吒風雲的大公司,而如今它們已經煙消雲散了。一旦被收購,你就知道它的路已經走完了。有了這些教訓,我們就常常告誡自己——我們必須創新,必須突破自我。”比爾·蓋茨正是因為深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才能帶領微軟不斷創新,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變成現在的行業巨頭。

同樣,在變化多端的電商行業,陳歐也像比爾·蓋茨一樣充滿危機意識,他也用“我們每天都擔心公司明天會死掉”這句話來告誡公司上下,危機隨時可能降臨。陳歐認為,“聚美過去4年隻融了1000多萬美元,能活到今天,就是因為極強的不安全感,每天我們都擔心公司明天就會死掉,如果不是因為有這種不安全感,我們做不到今天。”

陳歐長期把自己置於一個高度緊張的作戰狀態中,公司上市後第二天,他就在給員工的內部信中寫道:把聚美從手機股票軟件中刪掉,不要計算自己的身家。

對於陳歐的高度危機感,聚美優品高級副總裁劉惠璞有著十足的切身體會:“基本上聚美每年開會的主題就是,聚美要死了!我加入聚美第一天,陳歐口中說,聚美再不幹就完了!聚美要死了!然後聚美一天天強大了起來。……博爾特跑出一個成績來,9秒,把百米紀錄提高了幾秒的時候,世界上讚譽,這是人類能跑出的最快的速度,你知道陳歐會說什麼嗎?陳歐會說,他這樣的話,我覺得8秒也是有可能的!”

聚美優品的聯合創始人戴雨森對此也深有體會,“跟陳歐一起工作很難得到讚美”,他尤其對陳歐開會時經常使用的機關槍式的排比句印象深刻,陳歐開會時經濟會說:“你有問題,你有問題,全都有問題,我們還有太多問題要解決,加油啊。”

因為陳歐每天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中,有時候就會搞得自己草木皆兵。在劉惠璞看來,“明明跟他(陳歐)沒關係的一件事情,比如今天一個企業被哪家企業顛覆了,陳歐就會愁容滿麵地跑回公司來,拍著桌子講,我們要被顛覆了!我說誰顛覆?不知道!反正總之,我不改變就會被別人顛覆,差一點就被顛覆了!”

有時,就連一般人眼中很微小的事情,也會讓陳歐神經緊張。比如,最基層的員工提出離職申請,陳歐也要刨根究底地去問對方為什麼。因為在陳歐看來,這件事情發生一定是有理由的,那這個理由到底是什麼,他得搞清楚。如果他想開了就覺得沒事,如果他沒想開就覺得不行。在劉惠璞這些聚美優品的高管眼裏,陳歐就像是“一隻守在網絡中心的蜘蛛,網上任何一處有動靜,他就噠噠噠爬上去,看一看是食物投網還是危機降臨”。

因為精神高度緊張焦慮,陳歐難免有時候會脾氣失控。比如,他傳遞給員工的信息有時是嚴重警告式的,比如,“你會把公司害死的”!在麵對聚美優品中極少數不靠譜的人時,陳歐甚至失控地砸壞過歐米茄手表、iPhone3、iPhone4、iPhone5,可以說,他的手機正是因為一路砸壞而更新換代的。

聚美優品這家公司就好比是一座大廈,如果你總是擔心大廈隨時可能因為一根柱子倒塌的話,這種不安全感確實會讓人發瘋。再加上電商業洗牌確實太快了,很多前輩今天已經輸得一文不值了,當天天看到自己的競爭對手倒下的時候,其實陳歐的內心是非常恐懼的,整個人都會籠罩在濃重的“兔死狐悲”情緒中。

“靜謐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陽的餘暉普照大地,這時,一頭獅子在沉思: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此時,一隻羚羊也在沉思: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獅子。所以,無論你是獅子或是羚羊,當太陽升起,你要做的,就是奔跑。”

這是許多管理課程中流傳甚廣的故事。

據說,這個故事的提出者是俞敏洪。如今,他的新東方已經在中國教育行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這並沒有讓俞敏洪就此高枕無憂,他反而比以前更恐懼,更忙碌。因為中國培訓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新東方跑在第一位,很容易忽視身後緊跟的追趕者,自身的能力很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降低,甚至退化。所以新東方的創業者們總是出去考察,學習國外先進的辦學思維和模式,始終警惕地注視著自己前進的步伐,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及時自我反省。俞敏洪認為,他們總是找時間到世界各地走走,是因為他們要不斷吸收新的東西,他們的目光不可能總是停留在新東方的大樓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