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中國企業之怪狀(12)(1 / 2)

中國新興企業老板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缺少必要的現代管經營管理知識,不善於理性的分析市場,籌劃市場,他們的成功,主要是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個人膽量的成功,他們如西楚霸王一樣愛逞匹夫之勇,他們最愛講的幾句話是:“我不怕”、“我就敢做”、“這件事,除了我誰都不行”、“我怎樣怎樣”。他們的膽太大,血氣太旺,時不時賭上一把。他們動輒將手下涼在一邊,越俎代庖。他們到底行不行,姑且不談,就算他們真行也存在一個“最優等於最差”的命題,亦即在每一件事上,他們雖然是最優的,但當一大堆本該有手下完成的工作,都由老板一人包攬時,最優便等於最差。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時間終歸有限,做了自己不該做的工作,自己份內的事就做不好,做不完,因小失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更何況老板行不行還是一個未知數,很多事不是老板行而是老板有權,別人沒權;他能拍板,別人不能拍板;老板做錯了,別人不敢講;別人做對了老板說錯了,對了也錯;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也有些老板從外表看起來很重視人才,重視外腦,年年招人,月月進人,但總是留不住用不好。根子還在他的內心對人才的蔑視,人才進來了他們並不能耐心地傾聽,並不能給予充分的尊重,甚至連基本的禮節禮貌也未必做到。

膽有餘而識不足,在一個短缺經濟時代,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環境中,尚能湊合。因為蝦兵對蟹將,半斤對八兩,彼此彼此。但當一個需要靠智慧,強手如林,高度開放的時代來臨時,膽有餘而識不足之人的路勢必會越走越窄,難以為繼。對於這一點,中國新興企業的發展史已經證明,正在證明,必將繼續證明。

24、炙手可熱的“大師”牌垃圾

最早聽到“點子大王”的新聞時,我著實也跟著興奮過好一陣子。畢竟是市場經濟了,智慧一樣的能賣上大價錢,從今以後,讀書人也有盼頭了。誰知過了不久,社會上便接二連三地冒出來一長串的以大師、怪傑、頂尖高手自居的策劃人士,而且每一個策劃人士的背後,都必定配發幾件言之鑿鑿、點石成金的傑作、經典、範例。我禁不住有點納悶:“諸葛亮算得上是古代中國的智慧象征了,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神機妙算形象早已深深地嵌入到了民族的記憶之中,但至今也沒有人尊稱他為策劃大師啊!”如此一番苦思冥想之後,我終於悟出了其中的門道,原來所謂的大師、怪傑、奇才、頂尖高手、大王、經典、範例等,不過是一些無法量化的抽象名詞,什麼樣的點子稱得上大師,什麼樣的作品夠得上經典並無明確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標準,全憑圈子內一班人說了算,而圈子內一班人為了彼此的共同利益,自然是心照不宣,心有靈犀一點通,互為吹捧,互為借勢。

雖然在大師、大王之類的名位中充斥了假冒偽劣,但這並不能妨害其智慧垃圾在市場上走俏。因為大師、大王的智慧雖然不高,但年少的中國新興企業卻太浮躁太爭功近利,他們總以為人生苦短,十年八年太久,要隻爭朝夕,跑步進入世界五百強;他們不屑於耐下心來做企業,抓管理,打基礎;他們內心非常看不起那些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踏踏實實,專心致誌的實幹家;他們追求的是超常規跳躍式的發展,渴望一夜暴富,一舉成名的點金術。他們對“大師”牌垃圾的熱衷與追捧類似但不完全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周瑜的苦肉計對火燒赤壁的戰役有用,“大師”牌智慧垃圾對企業有害。即使是那些真能夠使企業一夜暴富的點子、奇方異術也不例外,從短期看,金點子是給企業帶來了滾滾財富,但滾滾而來的財富常常是以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為代價的。不少的金點子隻是巧妙的利用了消費者的輕信和從眾心理,寅吃卯糧,透支企業信譽。這裏重要的不應是一下子賺了個盆滿缽滿,而是企業的暴發戶心態與接踵而至的短命夭折。我手頭有一個未經證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