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中國企業之偏見(1)(1 / 3)

1、集權效率高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爾溫·托夫勒,對集權效率高的觀點所進行的批判很值得我們一看,托夫勒說:“堅強的領導,甚至是極權主義的同效率並沒有什麼關係,沒有多少證據可以使人認為,蘇聯今天是在有效地進行活動,雖然它的領導班子肯定比美國,法國和瑞典的‘更強’,也更為極權化。除去武裝部隊、秘密警察和少數對維持這個政權至關重要的某些機構外,根據大家所說(包括蘇聯報紙的許多材料),蘇聯實在是一艘傾斜的船,她是一個被浪費、不負責任、遲鈍和貪汙腐化,總之,被極權主義低效率所削弱的社會。

即使是納粹德國,雖然它在消滅波蘭人、俄國人、猶太人和其他‘非雅利安人’上是那樣出奇的高效率,然而在其他方麵決不是有效的。英國議會的一位成員雷蒙德·弗萊徹,曾在德國受教育,並且一直是一位密切注意德國情況的觀察家,他提醒我們一個已被遺忘的現實:

‘我們總以為納粹德國是一個有效率的典型。事實上,英國人在準備戰爭上比德國人搞得好,在魯爾,納粹份子不斷地生產坦克和裝甲車,後來發現鐵路運輸力不足,無法運出。他們使用自己的科學家很差,戰爭期間共完成具有軍事意義的發明達一萬六千種,由於效率普遍低下,實際上沒有幾件曾投入生產。納粹的各情報局互相進行間諜活動,而英國情報工作搞得很出色。當英國人已經組織每個人捐獻鐵柵欄和平底鍋為戰爭盡力的時候,德國人仍在生產奢侈品;當英國人很早就征募好婦女的時候,德國人沒有幹。希特勒本人是一個優柔寡斷的絕妙典型。第三帝國作為一個軍事和工業效率的範例是荒謬可笑的神話’。”

看到集權效率高的人們其實是一種幻覺,集權在某些事上的確是富有效率的,特別是領導重視,領導親自幹預的事,再難再複雜都會立時三刻得到解決。但應當看到這樣的高效率是以打破法定的辦事秩序,簡化必要的手續;以部下丟開正常的工作降低正常工作的效率,全力以赴實現的。偶一為之可以,但如果動輒如此,或事事如此,則部下就無法應對,麻木不仁,相給領導麵子也給不成。君不見在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中,習慣於大權獨攬的老板們,僅管象創業初期一樣事無巨細,事必躬親,但效率並無一絲一毫的提高。相反,倒是弄得員工精疲力竭,怨聲載道。

有記者問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先生,為什麼他不管具體事務了,企業的業績反而更好了?劉永好深有體會地講:“產生這樣的業績,道理很簡單,以前企業都是我在管理,但我還要用很多的時間去考慮其他方麵的事情,很多事情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效率低,而且這樣一個絕對的權威,其他人不能代替,結果往往是造成決策的滯後,管理弱化。”

從劉永好先生的切身體會中,我們不難看出集權效率低的四大原因:

一、集權是專業化分工的天敵,而專業化又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門。任何一家企業,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好集權與分權的矛盾,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職責分明與專業化分工,必然會引發推諉扯皮的內耗綜合症。

二、下級無所用心,無所事事,毫無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既然凡事都有領導說了算,自己就用不著思考,用不著負責任,隻要請示彙報加機械地執行就行。

三、上、下級關係緊張,離心離德。下級自作主張,做錯了要挨罵,雖然很多時候並沒有錯,隻是上級認為錯了;下級彙報多了碰上領導不順心,心煩意亂時也要挨罵。“什麼事都要問我,要你們幹什麼,吃幹飯”。下級又不是領導肚子裏的蛔蟲,知道他時時刻刻在想什麼,自然會左右為難,怨天恨地,能發泄時則發泄,效率肯定高不起來。

四、既降低下級的效率也降低自己的效率。一方麵應該自己管的事管不好,沒精力去管;另一方麵管事太多,超出自己的最大負荷,出錯的機會大大增加,陷入疲勞戰不可自拔。

2、人少好吃飯

企業精簡機構的目的是為著降低成本與提高效率,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條都不能算作成功的精簡。精簡以後的機構如果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一並降低了效率,那是為精簡而精簡。人雖少了,飯並不好吃甚至更難吃。

人少好吃飯的前提是飯的總量不變或不斷增長,離開這個前提,人少好吃飯好比人多好幹活一樣會流於片麵。人多了管理要跟上,隻有管理獲得相應地提升,人多好幹活才會變為現實。否則,很容易導致人浮於事,扯皮、推諉、內耗、效率低下等現象的發生。本來一個和尚挑水喝,現在三個和尚反倒沒水喝了,1+1+1不是大於1,而是小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