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企業的病根子?答案其實是一目了然,中國傳統文化之糟粕即中國企業的病根子。
從馬克斯·韋伯到費正清,一些知名的西方學者都曾斷言過,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阻礙經濟發展,進入國際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因素。
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2000年在西安的一次演講中對東方文化妨害創新也有過十分明確的表述。
或許,在2002年世界杯期間,由一個韓國人撰寫的《我看中國人》一文更能引起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糟粕的警醒:
“我是一個韓國人,我們國家的英雄贏得了可貴的出線權。毋庸置疑,這是一次征服性的勝利。在觀眾席上,我遇到了幾個中國人,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對我們的勝利表示高興(請注意是高興而不是祝賀),並在場上與我們一起加油、歡呼,似乎勝利也是他們的一樣。
對於這種舉動,我們的大韓民國當然是歡迎的。可是我的確對這種行為感到不解——到底是什麼原因驅使他們如此發自內心的雀躍呢?他們的解釋是:因為我們同是亞洲人,你們的勝利代表我們的光榮,也代表著我們進步的可能性。西方人必須改改瞧不起亞洲人的習慣了。
聽到這些,我不僅感到可笑,如果說在場上我們還能同歡呼的話,在場下,這個導致你們為我們而高興的原因,使得我有勇氣冒昧的對你們直言韓國的想法。
遙想古代,我們被叫做高麗的時候,我們的一切都源於你們,相對你們來說我們隻是一種文明的派生,我們隻是掙紮在你們一隅的劣等生靈,我們沒有自我,我們沒有尊嚴,在我們的曆史上即使是強大的李朝,對你們也毫無抗衡之力。
幸運的是上帝非常公平而精準地給了我們其它東西。因為我們國小他給了我們更多的智能;因為我們貧瘠,他給了我們強健高大的身體;因為我們屢遭侵略,他給了我們玩強的意誌;因為我們人少,他給了我們團結的精神……你們所說的亞洲光榮,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請清楚地銘記一點:當前的國際競爭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而不是大洲。希臘不會以英國的光榮為光榮,我們之間的聯係,僅僅是經度上相差15度而已。我們因為這種地理原因而共有的東西,在我們勝利的動力中是顯得那樣的慘淡無力。你們曾經給予我們的東西——儒家思想、平和、善良……在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我們勝利如此遲到的罪魁。我們的勝利來自玩強,團結,以及你們所擯棄的‘激進的民族主義’。所以我們的勝利屬於我們的人民,而不需要其它人苟延殘喘地沾及。
我很幸運的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我們初露鋒芒的時代,這個我們打敗了我們老師的時代,這個展現我們偉大的時代,這個不以國家大小,人口多少,礦產貧富為衡量標準的時代,就象不應以膚色評判人的優劣一樣,在這種科學的準繩下,大韓民國贏了!”
字字見血,句句錐心。泱泱大國的人民啊,麵對這段令人臉紅心跳的文字,我們還能對傳統文化之糟粕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戀戀不舍嗎?不!不!不!
傳統文化糟粕之所以成為中國企業的病根子,關鍵在於:
一、任何一家企業若想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做到劈波斬浪,遊刃有餘,就必須擁有一整套符合市場競爭需要的諸如公平、平等、法治、誠信、競爭、創新、進取、開拓、開放、協作、交流、專業化、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但中國傳統文化之糟粕恰恰與現代市場競爭理念背道而馳,格格不入,如禮治與專製、黑箱操作、內聖外王與法治相左;謙讓、忠孝、平均主義與競爭相左;封閉與自大、崇古與守舊、迷信與盲從與創新與開放相左;愚民、嚴刑峻法、順與從與以人為本相左;明哲保身、知足常樂、消極忍耐與進取開拓相左;還有官本位、道德教化、名份與麵子、謹言慎行、圓滑與平和、圖安穩、我家我族主義、清談與消閑、勤勞與節儉、實用與享樂、鬥智不鬥力、靜為美等無不如此。傳統文化之糟粕起源於農耕社會,農耕社會雖然是市場社會的前身,但畢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傳統文化之糟粕的反競爭、反公平、反創新、反人性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二、中國農耕文化高度發達,舉世無雙,影響深遠,慣性巨大,遠非西洋各國農耕文化所能同日而語。當我們為貞觀之治、康乾盛世而津津樂道,而驕傲時,千萬不要忘記它們對當代中國走向世界的禍害也是同比增長,相輔相成的。傳統文化之糟粕在當代中國仍有著非常肥沃的土壤,君不見每一個中國人從他或她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會受到傳統文化之糟粕無微不至的關懷,耳濡目染,潤物細無聲。不論是媽媽的搖籃曲,外婆的故事,還是老師的教導,上司的談話,傳統文化之糟粕的陰影總不離左右:永遠的乖乖聽話,永遠的老實肯幹,永遠的知足常樂。於是孩子是少年老成的孩子,青年是老實本份的青年,國民是安土重遷的國民,並且一代人走了,一代人又來了,精神卻依然如故。爹媽複製兒子,兒子克隆孫子,孫子遺傳重孫,綿綿無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