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今天,全世界都在用煤氣、用電。所以,在我們沒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把這個可能性想得太可怕。你認為不可能,但不可能隻存在於你的想象中,隻是你的假設和恐懼。
(第5節)主動性思維
生命在於主動
我們經常講“生命在於運動”,但是我反思了一下,覺得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有問題的,它沒有反映或者區別出生命和非生命的本質特征,因為一切都在動。你看,天花板在動,地在動,桌子在動,牆壁也在動。我們是“坐地日行八萬裏”,地球在動,它內部的分子、原子全都在動。所以,“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根本沒有概括出生命和非生命的本質區別。那麼,生命和非生命的本質區別究竟在哪兒呢?
我手上拿著一個紙團,如果我把它丟出去的話,它一定會畫出一條弧線。請問,這是一條什麼線?對,拋物線。但同時,它也是一條死亡的曲線。三十多年前有一部非常著名的文學作品,叫做《萬有引力之虹》,是美國作家托馬斯·品欽(ThomasRugglesPynchon,Jr)寫的。在書中,他稱這條線是死亡的曲線。因為“二戰”中德國人先發明並使用了殺傷力很強的V2火箭,這條曲線正是V2火箭發射的彈道。假如德國人在“二戰”期間先發明了原子彈,毫無疑問,當希特勒快要失敗的時候,德國人一定會毫無顧忌地發射原子彈。換句話講,在這一點上就是先者生存。你看,在某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上,你如果慢一步,行嗎?如果“二戰”中德國人、日本人先發明了原子彈,那麼今天這個世界的整個曆史可能就要重寫。
回過頭來看,把紙團丟出去,會有一條“死亡曲線”。但如果我手上拿的是一隻鴿子,我把這隻鴿子丟出去的時候,請問是什麼樣的曲線?還會是剛才那樣的曲線嗎?不會的。鴿子剛一開始時可能往下,但過了一會兒它飛了起來,曲線就變了。請問,這是什麼曲線呢?這是生命的曲線。
所以,生命和非生命最本質的差別就是—生命在於主動。其實,一切存活下來的生命都是最主動、最積極、最進取、目標最明確、鬥誌最昂揚的。你不得不承認,每一個生命在其生命中第一場最慘烈、最可怕的競爭當中,都是最努力、最進取、目標最明確的。我們完成了生命中第一次壯麗的衝擊,變成了胚胎。在那場孕育生命的戰鬥當中,毫無疑問,我們客觀上“殺死”了幾千個、幾萬個,也許幾千萬個我們的同胞兄弟姐妹。所以,自然在一開始設定基因時,就是要給我們一次考驗,我們必須跑得最快,必須第一個到達終點,否則我們就無法存活下來。
1·哭得最響的嬰兒才能先吃到奶
當我們從胚胎發育成為生命個體以後,同樣要經受生的考驗。我曾問我的學員:“假設在一個大的產房裏,有150個嬰兒,你就是其中的一個,而我是一名護士。現在,我推著一個小車子過來,裏麵隻有幾十瓶牛奶,請問,我會先給誰吃?”
“哭的。”
“很好,那麼如果這150個嬰兒全都在哭,我先給誰吃呢?”
“哭得最響的。”
“說得一點也沒錯,我肯定先給哭得最響的吃,因為他哭得太響了,吵得我難受。那麼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你這種說法太普遍了,我覺得還可以這樣說:‘一個孩子誕生到這個世界上,以他生命的第一聲嘹亮的呐喊,獲得了他生命中的第一筆資源’。請問,在今天這個市場經濟中,你不哭、不鬧,往那兒一坐,會有人找到你的門上來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現在是市場經濟。”
我們過去總是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今天,你不積極、不努力、不進取,不自己找出路、謀發展,沒有一個人會想到你,除了你的父母。在今天這個世界上,你不主動進取的話,哪來的機會呢?
美國有一個教授,人家花了那麼多錢請他去講授怎樣發展才能成功,但他就隻說了這幾句話:“你們要動一動,屁股抬一抬也好。一點也不動,就永遠也不可能有機會。”他從一開始就這樣說,但到最後大部分人也沒有明白過來。突然,有一個人從凳子上挪了一下屁股,低下頭來一看,驚訝地說:“哎,這個凳子底下有1美元啊!”他這麼一叫,別人都醒悟過來了,趕快抬起屁股看一看。原來這個凳子底下1美元,那個凳子底下5美元,每個人的凳子底下都放了一點錢。這時,教授說:“我的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