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態度與不可能思維(6)(1 / 3)

人生兩杯酒,是先甜後苦好,還是先苦後甜好

我們做很多事情為什麼要努力進取,在邏輯上是可以進行分析的,這是一個經濟上的成本問題,或者簡單地說,是聰明不聰明的問題。進入市場經濟以後,我們更要明確地思考這個問題。選擇積極進取其實是一種聰明的策略。人有的時候總是想少付出一點,多得到一點,誰不想呢?

上海初中學生畢業後要實行分流,一部分進入高中,三年讀下來就有機會考大學;還有一部分人到了中專、技校、職校,他們不一定要考大學。結果我女兒進入了高中,可她覺得高中三年特別辛苦,有時候趴在我家窗台上向下看。我家住六樓,窗台對麵正好有一個職校。職校那邊的學生下午兩三點鍾就放學了,因為他們不一定要考大學,所以老師對他們的要求也不高。他們放學後,便拿著羽毛球拍、乒乓球拍,打打鬧鬧,特別地放鬆。我女兒就趴在窗台上看著他們,心裏特別地感慨:“他們真開心啊!我還有三年呢,高中三年多黑暗啊!三年後,我還得考大學,能不能考得上還不一定呢,那不是白學了嗎?”雖然她沒說出來,但我一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她是這個意思。

於是,我就跟我女兒說:“王小亭,你別羨慕人家,人生兩杯酒,一杯苦酒、一杯甜酒,總是要喝的。他們現在開心,是在喝甜酒,但甜酒喝完以後呢,總會有苦酒等著他們喝,逃也逃不了的。你說你辛苦,那你現在就算是喝苦酒了,你苦酒喝完以後,一旦考取了大學,找個好工作,將來你的生活就會一步步變好,說不定你就喝甜酒了。那一杯甜酒,將來總會給你喝的,逃不掉的,就放在那兒呢,你別急。”

結果有一天我女兒突然說:“爸,你一天到晚地說,一杯苦酒、一杯甜酒,總是要喝的,那我幹脆先喝甜酒算了。反正要喝嘛,我先喝一杯甜酒,到時候再來喝苦酒吧。”我說:“王小亭,那不一樣。第一,一杯苦酒、一杯甜酒,先苦後甜,會很甜;先甜後苦,那就太苦了。你先喝甜酒,從一開始就是在蜜罐裏泡大的,那你也不會感覺到什麼叫做甜。甜蜜的生活過慣了,等過苦日子時,你怎麼過得了呢?所以,還是先苦後甜好,有了比較,你會覺得特別的甜,還是先喝苦酒吧。第二,一杯苦酒、一杯甜酒,先喝苦酒的話,可能是一小杯,等你將來喝甜酒的時候,可能是一大杯啊!這是不成比例的。反之,如果你先喝甜酒,那麼甜酒也是一小杯,等你將來喝苦酒的時候,可能是一大杯,甚至可能是一大缸呀!這可是不成比例的。”

怎麼不成比例呢?這裏有一個生命的乘方理論。

生命的乘方理論

什麼是生命的乘方理論?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上帝和彼得走在大街上,上帝看到地上有一塊廢的馬蹄鐵,就對彼得說:“地上有一塊廢鐵,撿起來說不定能賣錢呢!”彼得心裏想:“什麼?這種小事還要我來做?”於是就當沒聽見,走過去了。上帝等他走遠了,悄悄地彎下腰,撿起這塊廢的馬蹄鐵。走了沒多遠,看到一個打鐵鋪,上帝走上前問老板:“你看這塊廢鐵能不能賣錢啊?”“啊,行行行。”這塊廢鐵賣了一點錢。快要出城的時候,上帝看到一個水果攤,便問攤主:“你看這點錢能不能買一點水果啊?”“噢,錢是少了,不過還是可以買一點。”結果稱了一小把櫻桃,一數,18個,上帝把它藏在了袖子裏。這時彼得已經走得很遠了,上帝趕快跟上去。

出城以後是一片大沙漠,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又悶又熱。彼得走了沒多遠就開始發怒了:“怎麼回事啊?天氣怎麼這麼熱,這麼悶啊?店也沒有,水也沒有。”他一路走一路埋怨。上帝看到他口渴得實在不行了,便悄悄地從自己的袖子裏麵掉出一個小櫻桃來。彼得一看,沙漠裏還有櫻桃,開心死了,便趕快彎下腰撿起來吃掉了。一會兒又渴了,又不斷地埋怨,上帝又悄悄地掉出一個櫻桃來,然後彼得又撿起來吃掉了。接下來,上帝一個一個地把櫻桃掉下去,彼得一個一個地彎腰撿起來吃掉了。吃完後,整個路途的後半程就在彼得的不斷埋怨當中度過了。

直到晚上,他們才走出沙漠。住進旅店後,上帝對彼得說:“彼得,你想想看,你白天一次腰都不肯彎,後麵要彎18次腰啊!”

我們很多人一件小事都不願幹,有可能在今後的生命中會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折磨。這不是一個等比的關係,而是一個乘方的關係。

這個乘方的關係是一個美國人發現的,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一個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問題。我們看一看,這個美國人是怎麼說的。他說:“今天你們花了那麼多的錢,到這兒來就是想學兩招,那麼我就教你們兩招。我們這個班是專門為搞好夫妻關係,獲得一個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而開辦的(在美國有很多這種班)。要搞好夫妻關係,說難也難,說簡單也很簡單,隻要你們做到下麵兩條就可以。”說完,他跑到黑板上寫了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