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我無為而民自化:讓遵守製度成習慣(2)(1 / 3)

下麵,我們看看一個美國的爸爸是如何培養他的兒子遵守規則的,懷特每一次晚上出去,爸爸媽媽都叮囑他,必須在10點前回家。

但是有一次,懷特沒有按規定的時間回家,是後半夜才回來的。回家時怕父母發現,就從後窗跳進屋子。

第二天早上,爸爸見窗下有一個凳子,就把懷特叫起,說:“你這樣做是很危險的,不是怕你會摔傷,而是說別人發現有人在跳窗子,就有可能開槍。”在美國,這是最危險的。

然後,爸爸又重申了按時回家的規定,並告訴他這樣做的道理。

年老的祖父意味深長地說:“孩子像牛一樣長得越來越大,需要的牧場也越來越大。但不管牧場大小如何,我們還是用柵欄將牧場圍起。”

生活不能沒有規則。規則就是人生的紅綠燈。這看起來是在限製,實質是在保護。紅綠燈是城市交通的指揮官。如果沒有控製,整座城市將陷入一片混亂之中。人也一樣,沒有“紅綠燈”的限製,將會無法無天,闖下大禍。

中國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一次和幾個朋友在瑞士公園裏散步,上廁所時,聽到隔壁“砰砰”地響,很是納悶。出來後,一位女士著急地說,兒子進廁所十幾分鍾都沒出來,她請他幫忙看一下。龍永圖折回到洗手間,打開那“砰砰”作響的隔間,見一個七八歲的小孩正在弄抽水馬桶,卻怎麼也衝不出水,累得滿頭是汗。你看,小孩覺得上廁所不衝洗違反了規定。因此,尊重和遵守規則是一種教養、一種風度、一種文明,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品格,沒有這些,便無法在社會上生存和立足,沒有規則,社會也無法得到和諧與安寧。

從大地震中看日本人的秩序

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裏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作為中國記者,我總會想去尋找令人痛心的真情故事。但在日本災區,這樣的預判經常失靈。

地震第二天,東京市區盡管地鐵班次減少,且屢屢晚點,但人們並無異動,依然井然有序地排隊,不少人還手拿口袋書認真閱讀。日本朋友告訴我,這與平日基本沒有差別,淡定從容。在羽田機場等候飛機時,我遇到一個北海道的老年人旅遊團。如果正點,他們在頭一天下午6點鍾即可起飛。地震一來,航班取消,他們隻能在機場過夜、等候。聊起這些,老人們並未流露出焦急、抱怨、憂心的情緒。就在我與其中一名老頭聊天時,他旁邊的老婦人則旁若無物地做著智力遊戲題。

車站,商店,賓館,到任何一個地方消費,仍能享受到上帝般的服務。所有工作人員都展示出日本式的微笑,輕聲細語,耐心周到。

停水、停電、食物緊缺日本東北部乃至東部是普遍現象,但我從未看到混亂、嘈雜、哄搶的場景。到達久慈市時,首先去市政府了解該市受災情況。

到達時,市政府大樓前排了兩條隊,人們手裏拿著大小不一的水桶。隊伍前方,各有一輛軍車,身穿迷彩服的自衛隊隊員正蹲在水罐前給人們裝水。天很冷,所有人都在安靜等待,沒有誰探頭探腦地朝前張望。

到超市買食物,人們經常是失望而歸,但日本人依然安然如常。

宮城縣氣仙沼避難所內,到處是無家可歸的人們,我采訪過的七八個難民,沒有誰將重建家園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也沒有誰抱怨政府照顧不周。麵對照相機,他們舉起拳頭為自己加油,而不是流下眼淚沉入傷悲。

距氣仙沼不遠的大船渡市是另一個重災區,也是中國國際救援隊支援的第一站。市區內屢現車龍,逆向車道即使空無一車,也沒有車搖頭擺尾左右亂竄。

在廢墟中穿行時,偶遇69歲老人胡口穰。海嘯中,他的房子被推到100來米外的山腳下。他這次回“家”,隻是想找出幾本厚厚的相冊,那裏存儲著他和家人曾經的幸福記憶。

翻開相冊,老人眼眶濕潤,但淚水沒有掉下來。與我道別時,他微笑著說“注意安全,加油。”

老人佝僂著腰,提著兩塑料袋相冊漸漸遠去。他的身影漸漸遠去,那份隱忍卻令我無法忘懷。

見證過多國難民的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們感歎,日本人了不起,用平靜與微笑展示著令人尊敬的堅強與樂觀。

震撼中國網民的日本“國民秩序”,從何而來?除了防災意識深入人心、政府防災經驗豐富之外,還可以從民族的性格、公共教育等方麵找到答案。

“這樣井然有序而又全民互助的一個社會,讓人非常感動。”盡管已在東京生活了多年,沈潔全家仍對日本國民在大地震中的表現非常深刻。

9.0級強震下的日本,海嘯滔天,核輻射危機籠罩。

截至東京時間3月14日19點36分,避難民眾已升至55萬人。然而從電視畫麵,從圖片,從文字,我們所看到的日本國民,卻理性而從容,近乎苛刻地遵守著公共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