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成為遠景規劃的先鋒(1)(1 / 3)

1.注重現實,采取行動

卓越管理者的智慧1: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快速有效的行動。

每一位公司領導,都想把自己的公司營建成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公司,甚至創造成世界級企業。那麼該如何實現這種願望呢?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勇敢地麵對一切,認真注重現實。

這聽起來似乎非常容易,其實不然。我們不要說讓一個企業或者一群人明白現實與希望的差距,就是讓一個人清楚地看清自身所處的境況,改變原有的想法與習慣,都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所以,作為一名管理者我們必須先具備洞察現實境況的能力,才能指導所有下屬,共同營造一個注重客觀實際的氛圍,並與所有人一起保持積極的心態,鼓勵和幫助他們與我們一起看清現實、注重現實,並正確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避免那種閉門造車,沉浸在幻想世界的做法。

任何一位管理者,都能感覺到當前國際市場的巨大變化。如果我們一味沉浸在幻想世界中,那麼,我們的公司總有被時代淘汰的一天。實際上,這些變化並非無跡可循。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可以掌握其規律和趨勢。這種變化不是短暫的“一陣風”,而是一種持久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它們足以從根本上影響消費者的觀念和行為。每一次變革,都為企業發展帶來機會和挑戰,因此作為一名卓越的公司管理者,必須清醒地把握現實,深刻了解這種變化的規律和本質,並善於加以利用,做出應對決策,把每一次變化當做公司進一步發展的台階。

我曾聽過一個有趣而耐人尋味的笑話:

一位相貌醜陋的婦女來到美容院,要求“改頭換麵”。美容院的老板仔細打量了婦女一番,說:“這位女士,對於你來說,美容似乎沒有必要,你需要的是‘重生’!”

隨著生存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們的企業如果跟不上時代腳步,就會像上麵的婦女一樣,日益顯出“醜陋”。等到那個時候再去打理公司,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恐怕我們的公司也需要“重生”。

在規模生產的壓力下,跨國生產標準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其中包括汽車、電腦和飲料等的標準化生產。同時,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隻有提供優質的服務,才能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正如服裝的款式要與當地的風俗習慣相適應一樣。消費者既希望享有規模生產的價格,又希望可以在眾多的商品中進行選擇。低成本與多款式的組合向人們提出了挑戰。為了適應地方商品市場的需要,以及日趨國際化的市場需要,當然需要麵對變化,注重現實。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當中,但真正能夠把握現實的人並不多。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有些公司始終停留在初級階段,得不到長足發展。這些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後,仍然是原來的樣子——員工沒有增加,設備沒有更新,資金沒有提升。

這些公司成立之初,也都有自己的夢想,也都製訂了宏偉的發展計劃。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宏偉目標越來越模糊,甚至被管理者及員工們淡忘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類天生具有一種“惰性”。這種“惰性”阻止了無數人前進的腳步。實際上,這種本性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克服。然而,如果我們不正視它,它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一旦這種東西形成習慣,就變得特別可怕。由於具有這種習慣,我們的生命在一天又一天的“現實”中耗盡了。

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雖然看起來與成功並沒有多少重要的聯係,但仔細想一想,也許人生的困境正是由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造成的。因為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我們在後天受環境等諸多條件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一旦這些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成為一種“習慣”之後,它就成了影響我們做人、做事、思維、健康、工作、行為的一種定勢。人類的天性中又有一種出自本能的疏懶,這種本能的疏懶天性反過來又會使我們按照“定勢”即按照某種“行為模式”去行動。這樣一來,就使得我們先前已經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這就形成了行為模式到方式習慣定勢,方式習慣定勢又到行為模式的循環。當然,如果在這種永無止境的循環中,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是良性的,那麼循環就會變成良性的循環;反之,如果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是惡性的,那自然也就隻能出現惡性循環的結果。

不注重“現實與今天”的習慣不但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出門誤車、上班遲到、工作拖拉,而且還會成為我們走向成功的巨大絆腳石。這種習慣會使我們常常以諸如“明天”、“下個月”“以後”等等之類的借口,把今天的事推遲到明天,明天的事推遲到後天,使我們喪失很多成功的機會。

比如明天是三月一日,公司有許多重要事情等著我們去處理,於是我們把鬧鍾定在早晨六點半。然而,由於晚上應酬太多,我們感到很累,躺在床上倒頭便睡。第二天早晨聽到“叮鈴鈴”的鬧鍾,如果我們還沒有改變“惰性”,就會覺得心煩,還想睡一會兒,於是伸手關掉鬧鍾。到公司後,秘書告訴我們,約見的客人已經走了。於是,我們長歎了一聲,自言自語地說:眼睜睜地看著一樁生意泡湯了!接著陷入難以自拔的煩惱:看來隻有等下一次了,有什麼辦法,誰讓自己多睡了一會兒?誰讓我們養成這種可惡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