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飲食文化(2 / 2)

“什麼詩?”瑪麗問道,她是個聰明的女孩,懂得什麼時候該細心聽別人說話,什麼時候該讓發言者更有興趣說下去。

“紅日巡天過午遲,腹中虛實自家知。人生一飽非難事,僅在風調雨順時。由此詩的內容可見,因為長期以來吃穿不愁難以辦到,所以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此類證據不勝枚舉,在這裏就不多說了。剛才瑪麗提到的‘食在G市’卻是真有其事,並且這句話也是曆史悠久,聞名天下了。”

瑪麗和米什爾同時“哦?”了一聲。

“G市茶樓餐館之多,酒店食檔之眾,在國內首屈一指。又素以品種之豐、茶式之盛、烹調之巧、風味之美而聞名遐邇。須知,G市飲食無論飛禽走獸、魚蝦蟹螺、蛀蟲鼠蟻,都可作饌;舉凡煎、炒、燜、蒸、滾、炸、泡、扒、扣、灼、煲、燉、烤等,都各擅其長,各具特色。‘食在G市’是G市旅遊的一大特色,對中外遊客均有極大吸引力。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滿意而歸。都爭相把品嚐廣州的名菜佳肴、美點小吃,領略廣州的飲食文化、市井風情作為一件賞心悅目的人生樂事。”

說完龍覺突然恍然大悟似的地望著瑪麗拍了一下手掌:“我明白了!你這麼早叫醒我們是想去‘飲早茶’。”

“飲早茶?為什麼不叫喝早茶?”米什爾不解地問道。

“這是G市的方言,也就是廣東話啦,笨!”瑪麗笑著說。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說一下,我國是茶的故鄉,種茶、喝茶的曆史十分悠久。據史料記載,最早的茶館是茶攤的形式,出現在東晉元帝時期(公元317-322),南北朝時就形成了初級的茶寮,唐代則已是茶館遍地了。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茶館經營已逐漸演變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城市、鄉鎮包括最偏遠的農村,都有了形形式式的茶館蹤影。”龍覺順勢又‘拋了下書包’(意指賣弄一下學識)。

“而‘早茶’一詞,今天幾乎已成了G市人的別稱。雖然,‘早茶’並非隻限於G市,但由於G市的‘早茶’實在名聲太大,其他的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但G市茶樓的曆史其實算不得很長,大概也就是在清道光年間才從當時的酒樓演變而來。真正與G市現今的‘早茶’有點形式接近的茶館,考證下來大約有點像清代鹹豐同治年間的一種叫做‘一厘館’的館子,其設備很簡陋,木桌板凳,供應糕點,門口掛一個木牌子,寫著‘茶話’兩字,實際就是一個為客人提供歇腳敘談、吃點東西的地方。發展到後來,這樣的場所就逐漸地變得專業起來,內容越來越豐富,場麵也越來越豪華,並最終促成了G市人的“早茶”習俗。到了今天,“喝早茶”已成為G市人生活中的一大內容,也已成為G市城市特色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所以,茶樓是我們現在最值得去的地方。別說了,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瑪麗積極地幫龍覺進行總結,並且推著他出門:“快走快走,遲了就沒有位置了。”

“再急也得讓我們先洗臉刷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