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的建築裝飾工藝早在20世紀20年代已為國內外建築專家和學者所重視,德國和日本的建築藝術專著中已有專題介紹。1959年辟建為廣東民間工藝館(後於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至今)。1980年國家撥專款再次重修。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木雕:陳氏書院中的木雕。數量最多,規模亦大,內容豐富。首進頭門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壽\"、\"踐士會盟\"等取材於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其中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台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台上觀看校場各員大獎比武的場麵,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後為了錦袍而爭奪難解難分的情景,人物生動傳神,引人入勝。
此外各座廳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長達540餘米的簷板上雕刻的各種瓜果、花紋圖案、人物、動物、無不凝聚了廣東木雕的精華。
石雕:陳氏書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門、欄杆、牆裙、柱礎和台階等地方。聚賢堂前的月台石雕欄杆,是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它融洽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雕和陰刻等多種技法,以各種花鳥、果品為題材,用連續纏枝圖案的表現形式進行雕飾。又把雙麵鐵鑄通花欄板嵌入欄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欄杆在色調深沉的鐵鑄欄板映托下,對比鮮明,主題突出,極富裝飾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裝飾中,如月梁、隔架、雀替、牆裙、簷廊欄杆及台階垂帶,都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還有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基座已失),石匠運用圓潤簡練的線條雕琢成形體活潑、神態祥和、笑臉相迎的瑞獸,這是廣東地區石獅造型的代表。
磚雕:主要裝飾在牆簷下、門楣、犀頭和簷牆上,也有作為花窗的裝飾。廣東磚雕從用材到技法都與北方或江南地區都有一定差別。雕製前先由藝人逐塊挑選。然後依據整幅圖層次的多少,將青磚按層排列,依次逐出所屬部分的紋樣,最後逐層逐塊嵌砌在牆上,形成多層次的畫麵。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空結合運用,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線條規整而又流中暢自如,纖細如絲,故又被稱為“掛線磚雕”。
陳氏書院首進東西廳的水磨青磚簷牆上,共有6幅大型磚雕,是先存廣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磚雕作品之一。
石灣陶塑脊飾:清代在南海、番禺、順德和香港、澳門等地的祠堂廟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灣燒製的陶塑脊飾。早期生產的脊飾,多用浮雕花卉圖案紋飾,隨著石灣陶塑的發展,浮雕花卉圖案紋飾逐漸轉變為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的人物脊飾,這種石灣特有的陶塑脊飾文化,後來由廣東人帶往廣西、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傳往異國,這正上鄉土情懷的自然表現。
灰塑廣東舊式民居,多數在山牆上兩邊用石灰堆出簡單的卷草紋。稱這\"草尾\"。在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廟宇中,灰塑的使用範圍則隨建築的規格而擴大,它是廣東民間建築的主要裝飾工藝,由於灰需在現場製作,藝人便可根據題材和空間的需要,充分發揮其技藝,如將山川水澗景物隨形就勢穿透牆體,或將動物、花卉等到塑造成凸出牆體20至60厘米,立體效果非常突出。形態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紅大綠,富麗斑斕,充滿濃鬱的民間藝術特色。
陳氏書院和各種雕刻裝飾,主要由建築商到省內縣組織聘請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G市製作。根據現有的資料,參加磚雕製的藝人有番禺的黃南山、楊鑒庭、黎壁竹,南海縣的陳兆南、梁澄、梁進等。其中以黃南山雕刻的數量最多,雕式也極為精巧。
這一切都讓龍覺等三人看得讚歎不已。
讚的是中國的民間工藝博大精深。
歎的是許多手藝都已經失傳於世。
為什麼許多好人、好東西、好的事物都留不下來呢?
是他們自己選擇不再留下?
還是因為迫不得已,不能留下?
還是我們無意中拋棄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