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豔和於勝利,是一對來自黑龍江省芬河市的年輕打工夫妻。前幾年,由於邊貿開放,夫妻倆又擁有一手做天津“狗不理”包子的絕活,於是,他倆便來到俄羅斯烏蘇裏斯克賣起了“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雖然名震中國,可是,俄國人卻以列巴(一種酸麵包)為主食,中國的包子,俄國人隻是在換口味時才偶爾買來嚐嚐,這樣,他們的固定消費群體便隻能是商貿城裏的那些中國商人了。可商貿城裏的中國人,也不是天天吃包子呀,因此,他們雖然做了幾年生意,但並未見多大起色。
1998年11月13日,西伯利亞的寒流肆虐了俄羅斯的邊陲小城烏蘇裏斯克,氣溫陡然間下降到零下28度。人們吃包子的食欲似乎也被大雪掩埋了。下午2點,於勝利夫婦倆一看忙了半天也沒將包子賣出去,隻得收拾攤子,推著車往家趕。
就在到家的那一霎,張小豔和於勝利幾乎同時注意到了有兩雙俄羅斯孩子的眼睛正盯著他們。這兩個俄羅斯孩子都不到10歲。單憑他們單薄的衣著和那渴望的眼神,張小豔和於勝利便猜到了他們是一定餓壞了。於是,夫妻倆便打開了房門,招呼他們進來。當熱氣騰騰的包子從鍋裏端上桌的時候,孩子們立刻狼吞虎咽地大吃大嚼起來。張小豔和於勝利心疼地說:“我們的包子有的是,慢慢吃,別噎著。”
幾個包子下肚後,張小豔和於勝利便好奇地問他們,為何餓得這般模樣?兩個俄羅斯孩子一聽,就開始哭訴起來。
通過兩個俄羅斯孩子的敘述,粗通俄語的張小豔和於勝利知道了這兩個孩子的情況:男的叫安德烈,9歲,上小學3年級;女孩叫娜塔莎,隻有7歲,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是俄羅斯婦女達尼亞的孩子。
達尼亞是俄羅斯一家國有工廠的工人,由於患有嚴重的心髒病,一直病休在家。達尼亞的丈夫是一個嗜酒如命的酒鬼,由於酗酒無度,使得這個原本就十分困難的家,陷入了災難。1996年,達尼亞被迫與丈夫離婚,領著孩子艱難度日。可不久,俄羅斯國營工廠實行了私有化,達尼亞由病休工人瞬間變成了失業工人,從此,隻得依靠政府每月發給的救濟金艱難度日。可是,達尼亞的那點救濟金是無法打發生活的,冬天來臨的時候,達尼亞不僅沒有錢為孩子添置過冬的棉衣,而且,由於長時間沒錢治療從此一病不起。隻有整天望著兩個可憐的孩子,默默流淚。
懂事的孩子看到母親如此痛苦,自然也就沒有心思上學了,安德烈把妹妹娜塔莎叫到一邊,小聲地跟她商量:“咱們不能這麼餓著,媽還有病,更不能餓肚子,咱倆去中國商貿城要飯吧,那裏的人多!”娜塔莎流著淚點頭同意了,於是兄妹倆悄悄離開家,直奔中國商貿城而來。可是天不作美,當天商貿城因大雪而致使顧客特別稀少,營業的商人也不多。寒冷、饑餓交加的兄妹倆轉悠了整整一上午,也沒有討要到一頓飯。於是他們把最後的希望押在了於勝利的家……
安德烈和娜塔莎的哭訴,讓張小豔聽得心都碎了,她望著丈夫於勝利,不住地說:“太可憐了,太可憐了!”於勝利的心也湧出一陣酸楚:“小豔,我們不能讓這倆孩子餓著,我們應該幫助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