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的到訪,殷老師他們捐贈了一批桌椅和教學物資給這家金鍾村小學,並且還自發地捐贈了一些財物,暫時緩解了劉老師他們的困境。
但在離開前,劉老師跟殷老師閑聊時提起了幾個特別困難的孩子,原意隻是訴說一下自己實在沒有辦法幫助太多的孩子而已,可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殷老師還是趕緊去看了一眼這幾個特困生的情況。
不看則已,一看之下,直到離開人世後都對這幾個孩子牽腸掛肚。
而這次跟和平一行人來到這個‘故地’,不禁匆匆忙忙地就往那幾個孩子的家裏‘跑去’,完全無法顧及瑪麗對那雨後泥濘滑溜地麵的不適應。
第一個孩子是個男孩,8歲,住在一個比牛棚稍微多一點木板的‘房子’裏,和平一行人看到他的時候,他正光著屁股坐在地上刷鍋,身上隻有一件破舊不堪的粗布衣服套著,並且看那短短的袖子就知道,這明顯是幾年前的一件舊衣服。
環顧四周別說是家具,除了幾塊稍微平整的木板被放在地上當作床來用,整個房子裏麵連一件像樣的東西都沒有,現在瑪麗他們才知道,家徒四壁已經算是很好的了,這裏甚至連四壁都沒有。
雖然在和平的影響之下,孩子無法看見這一行人,但當他抬起頭來望向門外的時候,那眼神、那靜止下來的動作、那個贏弱又衣不蔽體的小身子,看得讓人不禁心都要碎裂開來。
龍覺望著這個男孩說了一句話:“以後有人對我說什麼小時候過得不好或者很不幸的話,我一定會對他說,如果你的童年不好,有他好嗎?”
第二個孩子是個女孩,也是8歲,住得比剛才那個男孩要好一點,達到了家徒四壁的境界,至少房子是黃泥巴糊好的,雖然看上去已經龜裂成無數個小塊了,並且明顯有足夠的衣服可以保住體溫不會流失。
和平他們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寫作業。
這樣的場麵至少要比那個男孩要溫和多了,但龍覺卻別有一番滋味湧上了心頭,感觸比剛才看到的那個場麵還深。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女孩的作業本是一塊磚頭,一塊表麵稍微平整的紅磚。
這種精神,在跟城市裏麵見到的那些經常抱怨要減負、要關愛,以及經常翹課去網吧、去打遊戲、打架鬧事的學生相比,實在是一種讓人無法不扼腕歎息命運不公的震撼。
“以後有學生跟我說學習是一種負擔時,我希望他能看到這個畫麵。”龍覺說出了第二句話。
第三個孩子也是一個女孩,7歲,正好到了要上學的年紀,據殷老師的說法,上次來的時候就已經看見這個孩子在幫家裏幹農活、洗衣服、燒菜做飯,為的就是能讓父母同意給她上學,但劉老師知道這個小女孩的父母因為窮,已經決定不讓她上學了。
而這次和平他們剛進門,正好就碰上女孩知道了父母最終決定。
女孩的父母除了說出那個決定之外,再也沒有說話,因為知道自己愧對了女兒。
女孩也沒有說話,因為知道說話也沒有用,但眼淚卻不爭氣地流了下來。
沒有錢,她從不流淚,但沒有學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