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般若行,佛商領袖的菩提路(3)(1 / 3)

職業是“我”的嗎?(職業不是“我”的,職業隻是“我”賴以謀生和養家糊口的手段。)

父母是“我”嗎?(父母不是“我”,父母是生育“我”的人,是“我”的直係親屬和家庭成員。)

配偶和子女是“我”嗎?銀行的存款是“我”嗎?居住的房子是“我”嗎?

穿著的服裝是“我”嗎?眼睛、鼻子等五官是“我”嗎?四肢和身體是“我”嗎?

一切與“我”有關的重要事項和外在物質是“我”嗎?

如果表中“我”所填的內容都不是“我”,請問“我”是誰?!

當你回答完前麵幾個問題後,你是否在麵對最後一個問題時突然變得迷惑或者深感震驚呢?在這刹那間的困惑和震驚之後,如果你感覺到了某種長期潛伏在我們身體之內和一切外在物質表象背後的東西,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找到了“真我”。

以上回答問題和探索答案的過程,就是禪修。禪修的根本目的不是讓人們驗證“靈性”或“真我”是否真實存在,而是讓人們徹底認清“我”的本質,從無盡的欲望中解脫出來,撇開紛擾的事務,讓心靈得到暫時的脫離,放下肉體上的負擔和精神上的“我執”。隻有這樣,人們才能洞見真我,獲智得慧。

領導者的禪定之法

佛教禪修包括“止”和“觀”兩個方麵。“止”是“停止”、“放下”,是“定”的範疇;“觀”是“洞見”、“深入觀察”的意思。越南當代高僧一行禪師說:“我們常常傾向強調‘觀’的重要,因為它能帶來洞見,並將我們從苦和煩惱中解脫出來。然而,修‘止’才是禪的基礎,倘若不能停止,就無法擁有洞見。”孔子的高徒曾子也曾說過:“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定就是禪定。禪定的前提是“知止”,禪定的結果是“得慧”。當一個人放下過多的欲望和不必要的負擔後就能禪定入靜。隻有冷靜下來用平靜的心去心平氣和地思考問題,才能洞察緣由,找到根本,謀慮周全,最終獲得明道達聖的大智慧。

領導者進行禪修雖然不一定是以修養身心、見性成佛為目的,但它卻同樣可以讓領導者在啟迪藝術思維、提升自我境界、參悟經營真相、尋求問題根本和獲取領導智慧上獲得幫助。比如,當領導者遇到無法處理或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心亂如麻、難以抉擇時,領導者最需要禪定啟智。參考禪修的步驟和次序,領導者可以按照以下思路進入禪定,以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路並尋求化解矛盾的最佳方法。

1.遠離問題

離開產生問題的環境,暫時遠離問題本身,讓自己在安靜的環境中冷靜下來。

2.克服散亂

保持與問題本身無關的內心專注,去除問題對心理產生的各種消極和負麵影響。

3.止禪入定

讓自己進入專一、不動、無思考、不煩惱、完全安寧的狀態之中,體會內心寧靜、安詳和清明的專注狀態。

4.開發洞察力

當內心完全平靜和放鬆之後,再回想導致問題和產生矛盾的每個環節,分析細節與細節之間的邏輯或因果關聯,尋找問題產生的源頭和影響問題處理的關鍵要素。

5.“止”“觀”互補

以思考和推理的方式把自己對問題的分析、判斷進行深入觀察,經過仔細推敲,從而厘清脈絡,選擇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徑。當思緒再次變得雜亂並影響到自己的判斷和理智時,應馬上停止思考,並再次重複上述步驟,直至迸發靈感並找到最恰當地能夠藝術地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的圓滿答案。

6.養成習慣

當禪定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和工作習慣時,智慧的泉水就會從心田裏汩汩流出,源源不絕。這種境界和感覺正如朱熹在《觀書有感》中所描繪的那樣奇妙: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給自己留下5分鍾的時間吧!在這短短的5分鍾內,拋開煩惱,遠離紛爭,就能進入禪定,啟迪慧根。打開自己心靈的眼睛,像“觀世音”一樣反“觀”自性。

培育心靈,找回自己。禪定,都是從這最初的5分鍾開始的。

誰會拒絕和自己的心靈對話?誰不想找到已經埋沒了很久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