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方案的擬訂,首先來自於理性的分析、係統的研究和科學的設計,但它也離不開感性的經驗、直覺,甚至靈感和衝動。擬訂戰略方案時,戰略製訂者首先要進行戰略構想,即要對競爭規律、競爭對手、競爭方向和行業趨勢等方麵進行充分的了解。這一步完全符合佛教“正見”的思想,即對事物形成正確的認識是影響行為和結果的決定要素。
領導者在戰略構想階段,如何正確認識宏觀環境、政策環境、人文環境、地理環境,如何準確把握競爭對手的下一步行動、新技術進步或替代品、客戶消費心理和消費趨勢,如何調整和調動企業內部資源,如何選擇戰略方法,等等,都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重點。
正確的結果一定是由正確的過程得到的,正確的過程一定是由正確的方法產生的。但無論是正確的過程還是正確的結果,都必須建立在獲得正確的認知基礎之上,這就是“正見”。
2.正思維--戰略分析
把模糊、感性的戰略構想演變成清晰、理性的戰略方案,必須通過科學、係統的戰略分析才能實現。戰略分析既包括對總體經營環境、行業環境、市場和競爭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分析,也包括對企業現有及潛在的資源和企業內部能力等微觀內部綜合要素的分析。
SWOT分析法要求戰略製訂者根據分析結果慎重選擇企業的戰略模式。這一戰略分析方法與佛教的“正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思維”的意思是“不離正道,謂之正”,企業戰略選擇同樣不應該離開企業生存的環境、現有的能力,以及企業的根本宗旨和使命。企業的宗旨、使命是企業之所以存在的底線和原則,恪守原則就不至於迷失自己,這叫“不離正道”。
通過對機會、危機、優勢、劣勢等要素的對比分析,可以有效防止領導者作出錯誤的戰略選擇,這就是“正思維”。
3.正語--戰略認同
“正語”是指合乎道理、能令別人信服、讓人滿懷信心的語言。
古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領導者也許可以利用某些實用工具幫助自己完成戰略選擇和戰略決策,但卻不一定能獲得執行者的戰略認同。所以,當企業決定選擇或實施某種戰略前,應該充分考慮執行者的意願和合作者的立場。如果無法取得執行者心悅誠服的認同,以及合作者同心同德的支持,即使再好的戰略都有可能無法實施。這也是領導者在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幫助執行者和合作者認同企業願景、使命和價值觀的真正原因。而“正語”從理論和形式上為領導者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了方法。
4.正業--戰略選擇
雖然戰略選擇來自於係統全麵的戰略分析,但是領導者在選擇戰略方法和戰略模式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高利潤的誘導和左右。這麼做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領導者也有可能做出“君子愛財取之無道”的勢利之舉。而且,這麼做即使能讓企業獲得暫時的高利潤,但終將因喪失正確的目標而使企業無法長久地經營下去,更不可能基業長青。比如,中國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
那些為了利益而放棄良知的企業領導在戰略選擇上就走上了邪道。邪道即非“正業”。“正業”在佛教教義中是指“舉止正當,梵行高遠”,戰略決策者應該永遠記住“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經營理念,恪守正業,遠離偏門,這才是真正的經營之本、決策之道。
5.正命--戰略目標
戰略目標是企業戰略的方向和目的,戰略目標實現與否直接關係戰略管理的成敗。很多企業在落實和分解戰略目標時,都會把戰略目標和績效考核對接起來,這種對接的模式就是“BSC戰略績效管理”(見圖7-2)。
圖7-2 BSC戰略績效管理模式
雖然絕大多數的企業領導者寄希望於績效工具能在企業管理中起到關鍵作用,但遺憾的是,他們得到的往往是事與願違的結果。原因就在於他們根本沒有理解“BSC戰略績效管理模式”的四個維度之間的主次層級關係。要知道,戰略績效的財務維度的實現,需要依賴於客戶維度的滿足;而要想取得客戶的滿意,必須先滿足企業內部運營水平維度;而企業內部整體運營水平的提高,又必須建立在關鍵員工的個人水平和能力提升的基礎之上。所以,戰略績效和戰略目標的實現,並不隻是建立在單一的財務維度上,它必須建立在最基礎的員工個人水平和能力提升上才會產生效果。隻有順應這一邏輯,識別每個維度之間的遞進關係,才能找到實現戰略目標和提升戰略績效的真諦。佛教說“如法”即是“正命”。也就是說,用順應規律、不違背法則的方式去行為處事,才有可能幫助我們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