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領導力的高度決定企業的高度(1)(2 / 3)

於是,同樣一個超市中,一個個銷售糖果櫃台銷售員都閑著,包括笑得最為燦爛的吳經理的部下,然而,相反地,隻有劉經理手下的那個營業員忙碌不堪,很多顧客都寧願擠在同一個櫃台前買糖。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劉經理手下的員工給的份量比其他公司多嗎?

說到此,就要從兩方麵說了:對於糖果公司本身來說,份量是不會多給的;而對於顧客本身來說,他們卻認為劉經理手下的銷售人員給的份量足。

原來,劉經理手下的銷售人員充分把握了上級所傳達的理念:讓顧客從心理上感受到實惠。於是在每一次抓糖的時候,通常都會分幾次抓,第一次絕不抓夠顧客所要的分量,然後,再當著顧客的麵,一次次地抓,添加進去,直到分量足夠。

而其他櫃台的銷售員也充分領會了上級的理念,以笑迎人,提供最好的服務,但是他們的手法卻與劉經理手下的銷售人員不同:她們在第一次就大把抓糖,首先在第一視覺上給了顧客“實惠”感覺,但是往往超出了顧客所要的分量,然後,她們再當著顧客的麵,一點點地去掉多餘的糖果,直到分量足夠。

雖然結果是一樣的,但是當顧客看到第一種情況時,看著糖果一點點地往裏添,會覺得夠量,實惠,心理上的滿足感也會隨著糖果增加;而對於第二種情況,顧客看到原本實惠的糖果一點點地減少,心理便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同樣的產品,同樣的微笑,同樣的稱,同樣的分量,但是,就因為手法的不同,結果也完全不同。但這個問題僅僅就隻是抓糖手法的不同這麼簡單嗎?

當然不是。如果你是一個企業決策者,你就應該可以看出,一個像劉經理這樣的領導者具有著怎樣的魅力。他是一名決策者,正是因為他的引導,才使得在這種明朗的方向感上,讓問題得到進一步的解決,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因此,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問題引伸為:同樣的團隊,同樣的執行力,但卻隻因有著不同的領導者,而產生了不同的領導力懸殊,導致了這種差距。

另外,領導力不是靠一個人就可以的,而是一個團隊,隻有團隊才能體現真正的領導力。一個領導者的觀念決定著一個團隊的觀念,一個領導者的影響力決定著企業的路在何方。就比如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教師,他們的工資要比其他大學教師低20%之多,但是離職率卻比其他大學都要低,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學校讓她們愛上了那一方土地,留戀上了美洲那最高的雪山——雷尼爾山峰的壯麗景觀,因此,他們樂在其中,這種情愫便可以打敗一切待遇上的不足。對此,華盛頓大學把這種現象稱為“雷尼爾現象”。

企業如果可以擁有這樣的領導力,讓員工愛上企業,愛上工作,愛上工作環境,愛上人文關懷,愛上你這樣的領導,那麼,他們便不會對你的權力熟視無睹,相反地,他們會在這種領導力之下,更加賣力地工作……

這就是領導力的力量,領導力可以帶領下屬正確地做事。當領導者做了正確的事情之後,大的方向就已經確定了,這就好像給員工指明了一個方向,剩下的就是走好每一步,直到到達那個目標。

就像人們所說的:“隻要方向對,就已成功50%,即使在具體執行時有所偏差,對結果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Part 2 領導就是一種高度的服務

“領導”在人們的泛意識中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帶著耀眼光環的名詞,它是權利的象征。事實上,這隻是領導諸多特性中的一個而已。

領導與管理常會被人們難以分辯,然而,領導與管理最大的區別便是:管理是一種更加側重於程序化的控製工作,而領導則是一種變革的力量。

因此,我們可以說:領導就是一個為了企業最終願景而存在,不斷尋求,力求在企業擁有的所有資源中獲得盡可能大的利益,並且引導企業進而達到這個目標。一個企業正是因為領導活動的存在,才會不斷提高,不斷得到升華。

領導活動的特性主要包括權威性、綜合性、超脫性與全局性、超前性與戰略性、服務性、間接性等六大方麵,而人們所普遍認識的便是其中最為基本及首要的權威性。

如果說權威性、綜合性、超脫性與全局性、超前性與戰略性、間接性表現更為突出的是領導得的硬件權威及技能性特性的話,那麼服務性便是一種精神特性,是一種精神層麵的企業使命感。

領導的服務性,用最為直白的話說就是:領導者是一種高度的服務,他服務於企業,服務於上司,並且還服務於員工。

另外,也可以說,領導者的一切領導活動特性都是一種服務性質的體現,從中都可以找到服務的影子。

經典案例:

在早些時候,一個領導者所要直到的作用了並非一定是領袖,就拿人們都有所熟悉的奴隸社會時期,還有資產階級時期,這兩個時期均以“權威”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