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能從電視中看到成龍為格力做的一個廣告,“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格力電器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也越來越成功,而格力成功的最大因素就是因為它有自己的技術,而不是靠購買別人的技術,依賴於其他企業發展壯大的;我們也能從中意識到核心科技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出路。
在我國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我相信我們也已經意識到“中國創造”的重要性,從過去的靠買國外的專利而隻是賺取少得可憐的加工費,到今天難以攻克的技術,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意識到核心科技對於一個企業的重要性;沒有核心科技,我們隻會有“落後者挨打”的命運。
企業沒有自主的核心科技,就是麵臨著技術危機,而技術危機的攻克又恰恰需要企業攻克技術問題,這是一個相互影響和相互製約的問題。
如果一個企業,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因為要節省研發技術的成本而選擇購買其他企業的專利獲得短期的利益的話,企業永遠不會擁有自己的核心利益,永遠不會有真正的突破。那樣的話,企業隨時都會麵臨企業發展的技術危機和難度,對於一個企業而言,這是最致命的一點;而有可能就是由於一位領導者考慮到節省企業成本,而沒有花資金研發技術而不斷贏利的時候,其他企業正在攻克技術困難,一步一步慢慢研究技術中的問題,而最終在其也企業獲得自主研發的核心科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候,而你的企業卻還是購買他人的專利獲得微薄的利益。
這樣來看,這就是企業的不同,企業領導者的不同了,每個企業都不會天生就掌握自己的科技,但是,在日後的發展中企業是否會麵臨技術危機則與企業領導者有著密切的關係,不想使企業發展遭受技術困境,麵臨技術危機,企業的領導者隻有帶領一個企業,一支團隊去攻克一個核心技術問題,這是唯一的出路,誰也不能逃脫。
Part 5 在危機中舔著傷口學習
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是摔過無數跤,從爬到走,最終才能越來越堅強,越來越成熟;企業和一個人一樣,它不可能是溫室裏的花朵,沒有一個企業在發展中不遇到一點困難,不遭受挫折的,而企業也要從失敗中走出來,而不是一蹶不振。
企業領導者要帶領一支隊伍,要從失敗和危機中不斷學習,找出企業的各種弊端,從而帶著企業重新站起來,走的更玩。
經典事例
案例一:
在金融危機中,我國企業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一味的哭泣金融危機為企業帶來的打擊,相反,很多企業懂得麵對現實,接受金融危機對企業帶來的影響和打擊,而且還從金融危機中得到了反省,企業都懂得“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中走了出來,而且我相信企業會走得更遠。
本田削減不相幹的成本
削減不相幹的成本就是本田做出的一個最為明智的決定,而這些也是本田從金融危機中悟出的道理;我們都知道本田汽車在F1大賽的失敗,而且從F1大賽中退出的事情為本國帶來很多負麵影響;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本國在讚助F1項目上投入了無數的資金,而且在2008年的時候,本田就為了參加F1大賽而花費2億多美元,然而,本田最終又得到了什麼呢?什麼也沒得到,而且2億多美元在金融危機中對於一個企業而且是多麼大的一筆資金;這隻是一部分,而且,花了這麼多錢卻沒有得到任何效果,對於本田的品牌沒有任何提升效果,反而還遭到人們對於本田的反麵評論,所以,在我看來本田做出這項決定是多麼明智。
而在金融危機中消減不相幹的成本的並不隻有本田一家企業,而就連李嘉誠也在金融危機過後采取了同樣的手段,事實也再次證明削減不相幹的成本對於企業的影響,也將會是企業在今後發展中一個注意事項。
案例二:
可口可樂放棄推出更多口味的產品
金融危機過後,企業采取的另一種縮減企業支出為企業贏得更大利益的做法就是放棄更多新產品,而可口可樂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由此可見,再有實力的企業在金融危機中也受到嚴重的影響,不得不放棄推出新的產品。
市場發展規律並不隻是對企業起到作用,而對於顧客也同樣起到作用。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企業總是會用很多新產品來吸引更多消費群體,獲得更多的收益;然而,在經濟的低靡時期,再推進新產品也就很難吸引到新的顧客上門,顯然,企業也不會尋找到新產品的銷售夥伴;原因就是因為,顧客也是跟著金融危機而發生變化,在金融危機的時候,人們絕大多數傾向於那些已經熟悉的、有市場的產品,而不是花費大量金錢去嚐試新的品牌和新的口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