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要以重任,人就會產生動力,這是管理者用人的一個要訣。
1945年,戰後的日本百業凋敝,到處呈現出破敗的景象。經營造船業的石川島公司也一蹶不振,奄奄一息,前途莫測。士光敏夫50歲生日剛過,毅然決定出任石川島公司總經理之職,親朋好友無不愕然,他在自己空蕩蕩的辦公室裏思緒萬千:戰後世界經濟急需恢複和發展,對石油的依賴將越來越大,這就需要大批油輪,而油輪越大運油則越經濟,造大船正是石川島公司的特長……士光抓住這根“生命線”,反複進行實地的調查研究,提出籌辦生產20-30萬噸油輪的任務。造船廠工人從沒見過如此的大船,都感到吃驚不已。目標明確之後,士光立即付諸行動。他首先整頓公司內部,精簡機構,激發人們對工作的緊迫感,提高工效。士光在和中層幹部們說話時說:“人才常常是在工作多而人員少的地方冒出來的。每個人隻有把自己的工作擔子加重,幹著超過自己能力的工作,才能在經受困難的折磨後造就人才。”士光反複向幹部們強調:“少而精有兩層意思,一是使用少數精幹的人員,但有更重要的一層意思,即因為人少,人們就更有可能變得精幹。”士光的第二個決策是創辦公司刊物《石川島》,以便使大家隨時了解公司內外的最新情況,並讓大家發表意見和建議。每年新年過後第一天上班,士光便率領公司幹部站在公司大門口逐一向員工們祝賀新年,預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旗開得勝,把工作做得更好。士光把公司的目標、任務、措施逐層分解,落實到每個員工身上,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把每位員工的榮譽與收益和公司的命運掛起鉤來,從而給公司注入了活力。由於每位員工目標明確,責任清楚,因此大家工作熱情很高。當第一條20萬噸油輪下水的那一天,全廠上下如節日般的歡騰。1950年,幸運事故發生了,為巴西建造的高速巨輪在駛出船塢時撞到了碼頭上,碼頭被撞壞,但巨輪隻受到一點擦傷,第二天就下水啟航了。這個事故使士光的名。
聲大噪,人們都相信士光的船是堅實可靠的,因而各國訂購新船的貨單如雪片般飛來。1960年,石川島公司開始稱雄世界,當時每10艘巨輪中,就有8艘是日本石川島船廠建造的。1955年,正是石川島公司最紅火的時候,士光主動辭去石川島造船公司總經理的職務,到赤字累累即將倒閉的東芝公司(當時稱之為石川島芝浦渦會社)擔任總經理,此舉驚動了全日本。士光到任後提出了充滿土光精神的鼓舞人心的口號:“將東芝推到第一位!”
“士光精神”之風很快吹遍了東芝,給東芝帶來了生機。士光鼓勵大家說:“東芝曆史悠久,人才濟濟,業務水平高,條件也很好,惟一不足的就是一切都太順利,造成人們不求上進的惰性,使好事變成了壞事。”士光在領導幹部會上說:“上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行動,就是對下級的教育。”“沒有沉不了的船,也沒有不會倒閉的企業,一切事在人為,要想讓職工付出三倍的努力,領導就必須付出十倍的努力。負責人就是吃苦的人。”士光十分重視東芝的幹部管理,他認為幹部管理是公司成敗的關鍵。他推行“重擔主義”。他說:“對部下的最大尊重,就在於發現和發揮他們的才能,然後委以重任。委以重任最能造就人。誰能舉100斤,就給120斤,這樣才能激發他的創造力。”士光還和幹部們說:“總經理也好,部長乃至課長、班長也好,最重要的任務是創造發揮部下長處的環境。”士光主張人才橫向大調動,不斷調整,允許毛遂自薦,實行公司內公開招聘,讓人們在流動中各得其所。
士光敏夫兩次“受命於危難之際”,先後使瀕於倒閉的石川島造船公司、東芝家電公司轉危為安,轉弱為強,其奧妙就在於用人,尤其是通過委以重任激發人才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