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 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麵臨新挑戰(1 / 3)

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回顧中國金融業改革的風風雨雨,我們很難在一個短時間裏做出概括,但是我想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的話,那就是中國金融業在這30年的過程中,經曆了從無到有。

我們知道,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隻有一家中國人民銀行,而且中國人民銀行剛剛從財政部中分離出來。發展到今天,我們是一個大的體係,我想我們可以從六個方麵來概括一下這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

第一個方麵,金融機構的組織體係基本完備。我們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人民銀行一家,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中央銀行、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資產管理公司,還有一係列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這樣一個大家族,共同構成了我們中國銀行業的組織體係,這個組織體係,按照國際標準來衡量,大致上已經接近國際標準了。

第二個方麵,金融市場體係基本完備。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國家沒有市場,因為市場這個詞在那個時候是大家十分避諱的,因為我們是計劃經濟。今天,我們的市場體係有了蓬勃的發展,我們有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有存款市場、保險市場,有期貨市場、外彙市場、黃金市場,等等,就市場結構而言,我們也基本完備。

第三個方麵,金融監管體係也基本健全。從結構上來說,我國有三會(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三會的成立,使得我們中國的金融監管進入了專業化、科學化的這樣一個曆程。就銀行業的監管而言,資本監管和風險監管成為我們整個監管的核心,這是符合國際慣例、符合國際最佳實踐的。我們在銀行監管中,基本上實現了巴塞爾1和巴塞爾2的原則,現在中國的情況基本上是巴塞爾1.5,這樣一些監管理念體現在我們監管機構和監管政策方麵,應該說已經接近了國際最佳實踐。就證券業而言,我們也有一係列的政策規定,比如保護投資者,比如說透明度,再比如說強調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這幾個要點的確立,使得中國的證券監管也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再比如保險業,也確立了三個監管核心,即償付能力原則、公司治理原則和市場行為監管原則。通過這樣一個簡單回顧,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的監管體係,與國際的最佳實踐比較接近了。

第四個方麵,貨幣政策體係基本完備。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雖然說一直是有銀行,但是長期以來,銀行隻是政府的出納,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銀行獨立。1984年行使中央銀行的功能,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隻有信貸分配製度和現金管理製度,直至20世紀90年代,當我們在1994年確立了貨幣供應的幾個統計口徑。1998年最終廢止了信貸分配製度,中國才算是有了真正的貨幣政策,算到今天,也不過就是10年。10年來,我們的貨幣政策有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政策目標、政策手段、傳導機製,反饋機製等,都有了非常好的發展。可以說我們的貨幣政策在國家宏觀調控體係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個方麵,金融的法律法規體係基本完備。大家回想一下,長期以來,我們的金融業事實上是在一種無法規的情況下運行的,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一係列有關的金融法規不斷的頒行,比如說我們的《中央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信托法》、《保險法》以及相關的《合同法》、《公司法》、《物權法》等,都相繼頒行。此外,還有一係列的法規,各個監管當局的政策性規章,法律、法規、政策性規章這樣三個層次的一些製度安排構成了中國的一個金融監管的法律體係。

第六個方麵,中國的金融業逐步融入了全球的金融業。在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中國積極地跟上了這樣一個世界的步伐。我們首先是對外開放,以引進為主,最近兩年,我們又逐漸在鼓勵金融業走出去。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中國逐漸成為全球金融體係中,一個負責任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一個實體。

從上麵六個方麵,我們大致上可以說,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了一個基本現代化的金融體係,我們在30年後的今天,回顧曆史固然重要,展望未來更為重要。在實踐中,我們展望未來改革方向的時候,或明或暗,我們會有一個藍本,這個藍本就是美國的實踐,與此相關聯,我們也會有一些理論上的參考,這些理論都是基於美國實踐的一些理論。如果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的話,我們未來的路也還會沿著我們過去那樣一種思路,我們會大量的借鑒美國的理論,借鑒他們的實踐。但是,2008年以來,嚴格說是2007年以來,在美國發生了金融大風暴,或者叫金融海嘯,那些原來讓我們覺得已經是非常完備的一個體係,瞬時間就變得七零八落,很多我們奉為金科玉律的做法瞬時間變成人們要拋棄它了。今天要展望中國未來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必須重新考慮所有這樣一些實踐、所有這樣一些理論,同時結合我們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規劃我們未來的發展。

大家都很清楚,目前發生在美國的金融風暴還在發展,進一步的情況一下很難說清楚,但是有一些事情已初顯端倪,今天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初顯端倪的現象,對我們未來的改革開放做一些初步的、粗淺的探討,對此,我想強調六個看法。

第一,金融改革與發展必須服務於實體經濟。這次發生在美國的金融危機有很多的原因,有很多的表現,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就是這個國家金融業恐怕是過度發展了。所謂過度發展,它的標準是根據實體經濟,也就是說太脫離開實體經濟的需要了,金融業自身變成服務目的。我們可以看看有一些表現,比如說像這次產生問題的次貸,CDO,CDU,CDL等等,他們所交易的都是一些人們平時不太容易琢磨的東西。我記得劉明康主席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做演講的時候就說過,我們不能把我們自己不明白的東西去賣給那些更不明白的人,現在這個市場目前發生的事情常常就是這樣。再比如,現在大家都在為高油價頭疼,高油價的形成是金融在搗亂,油的價格走勢基本上脫離開了石油市場的基本麵。我們知道現在石油價格是在石油期貨市場上確定的,期貨市場具有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這樣一些功能。但是這樣一些功能要想發揮作用,要與這個市場的參與者或者是石油的生產商或者是石油的需求商相聯係。但是資料顯示,在美國的石油市場、石油期貨市場上,套期保值者,也就是那樣一些真正的生產者和真正的需求者,隻占不到10%,剩下的90%都是金融投資者。我們沒有用“投機者”這樣一個詞。排在第一位的是投資銀行,有幾個已經倒閉了,然後排下來的是對衝基金,接著排下來的是各國的主權財富基金,然後是各種各樣的金融機構。這樣一些機構,在石油市場上來為石油定價,它當然不考慮石油的供求,不會考慮這樣一個價格的變化會對實體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現在我們看到了,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再例如,我們知道這些年來,金融衍生品發展的非常迅速,衍生品之所以是衍生品,它是基於原生品和基於原生品的價格變化而來的,按說這裏麵有關聯性。但是由於衍生品自己獲得了生命以後,它本身就可以成為目的,人們隻去追求那個衍生品的差價,那個收費,全不顧這個衍生品究竟和原生品有什麼關係,全不顧這個衍生品和實體經濟有什麼關係,我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