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內人對謝氏的看法表示理解,雖然有失偏頗,但公募基金的局限性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基金經理對“價值投資”的追求和熱情。
看不懂的局外人,看不清的風險
對於同一家基金,張一一的母親看到的可能是:這家基金公司曾經在兒子工作的北京二環路上做過廣告,巨幅的那種,當然有實力!而且偶然去參加過一次基金經理講座,雖然當時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挺不好懂,不過那個基金經理把臉刮得很幹淨,透著俊朗,絕對的專業人士。這種印象在銀行客戶經理的介紹中又加深了一層:這是一家老基金公司,有豐富的經驗和齊全的產品線,特別是某幾隻債券型基金,做得相當不錯。
但局內人說:我絕對不會碰這家公司的任何產品!裏麵烏七八糟的,可能有老鼠倉、捧角兒等等不規範的行為。
把時間回調兩年,在基金行業剛剛發展時,類似的傳聞不絕於耳,局外的投資人隻能依靠偶爾的媒體曝光來觀測自己的權益是不是受到侵害。
價值投資說說而已?
我們已經聽慣了“長期投資”的思路,幾乎每一個基金公司都會宣誓似的表達“價值”與“長期”的取向。但總會有一些奉行“價值投資”理念的基金陽奉陰違。
有關資料顯示,在2004年底基金持倉最多的10隻股票中,中國聯通、上海汽車、招商銀行、寶鋼股份等名列前茅。在多家基金的眼中,這些股票是具有“價值”的藍籌股,他們聲稱將“長期持有”。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2005年的第一季度,它們的身價已經由基金經理眼中的“金礦”變成了一堆“石頭”:中國聯通成為基金減倉量最大的股票,合計減持量達到6.57億股,減持幅度超過44%。
種種跡象讓人懷疑,某些基金投資究竟是“價值投資”,還是類似以前券商的“莊家做股”?
花花轎子人抬人
局內人透露,有一些一直能維持高淨值的基金,其中也大有奧妙。一些基金公司為了樹立自己所謂的業績“標杆”,通過旗下幾隻基金一起為某隻基金“抬轎子”。
另一些急功近利的行為可以在“分紅”上看出端倪。
基金分紅能為投資人帶來即得收益,也使投資人能夠將收益進行適當再分配,確保較為穩健的收益性。但是,國內一些基金公司為了賣出更多的新基金份額,宣稱自己基金的分紅次數如何多、收益如何高。
分析市場不難發現,這些“分紅”大部分具有“虛胖”嫌疑,或是分紅少次數多,或是在發行新基金時對公司旗下的老基金進行分紅。這些收益無非是基金持有者本來就該得到的利潤,卻被冠以各種名號。
在某基金公司總經理看來,基金分紅不僅誤導投資人以分紅次數多少來衡量基金好壞,也使得基金公司為了保持分紅需要的現金,在投資中不敢進行較為充足而長期的投資,為保持較高的流動性而犧牲長期的收益,同時也使得投資人不能獲取更長時間的複利收益,即所謂“利滾利”。舉例而言,以10萬元資金投資年收益為18%的基金,如果連續投資4年,10萬就變成20萬;20萬繼續投資,4年後變成40萬,依此類推,10萬資金不到20年就竄到150多萬。與此相對,如果將18%的收益每年都分紅,20年後,10萬元隻能變成46萬。這個差異表明,頻繁分紅的受害者是基金持有人。
基金不是拿來炒的
不少投資者習慣將基金當作股票來“炒”,在淨值下跌的時候申購,在淨值上漲的時候贖回。對此,長城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長城久恒基金基金經理楊毅平表示:基金是一種很好的理財工具,而不應該像“炒股票”那樣“炒基金”。
截至2006年6月8日,長城基金首隻平衡型基金——長城久恒基金累計淨值1.515元,實現分紅9次,每份基金單位共分配0.29元,分紅收益率高達29%,分紅後基金淨值依然保持在1.225元。
楊毅平表示,堅持高分紅既是為了方便廣大基金持有人,為持有人節省贖回和申購的交易成本,得到實實在在的回報,同時也可以使基金持倉不斷更新,保持活力和後勁,“更為重要的是,要向基金持有人傳遞這樣一種理念,基金是一種很好的理財工具,而不應該像‘炒股票’那樣‘炒基金’”。
國內理財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有涵蓋多個層次的多種理財方式可供投資者選擇,包括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國債、平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以及自己投資股票等。以上幾種理財方式中,收益率和風險都是遞增的,其中自己投資股票的收益率可能是最高的,但同時麵臨的風險卻是最大的,而且需要投資者自己動手,投入不少的時間和精力。而基金屬於專家理財,利用基金經理的專業優勢,投資者即可在控製風險的前提下,無需勞力費神獲得較高的收益水平。美國證券市場的統計資料顯示,過去20年中,共同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