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話:辯佛(2 / 3)

「悉達多經過長時間的磨練與思考,最後終於成道。成道之後,他首先想到的是五位隨從,聽說他們在鹿野苑修行,悉達多就來到鹿野苑為五人第一次宣講自己的大法,這五人就成為悉達多成佛以後最早的信徒。從此,悉達多就踏上解脫眾生出苦海的道路,並被信徒們尊敬地稱呼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玄奘聽了道基老和尚所講佛陀的故事,心中頗受感動,原來佛陀出家的原因,跟他一樣,也是要追求生命的奧秘,追求如何解脫眾生痛苦?在菩提樹下,佛陀究竟領悟到了什麼?他很想知道,卻無法想象。

道基說道︰「眾僧雲集蜀地,開創了中國佛教大成。雖然中國此時不堪,但各門派的佛學集聚一堂,相互交流,希望大家能再創建中國佛教史上燦爛光芒一頁。」

現場有些和尚不以為意,有些人是為爭名利而來,誰能在今日盛會,語出驚人,重挫群雄,誰就能為該門派爭一席之地,坐上佛教宗派之祖,有許多和尚躍躍欲試。

「何為佛性?」道基老和尚說道。

成實宗的務達和尚首先發表意見︰「大道修心救靈性,心燈點亮悟此生,忍辱為行可成仙,一朝功成樂無憂。所謂的成實就是成就四諦之意,隻要苦行努力耕耘,就可成全佛性。」

「認為苦行就可以成佛,這也未免太過膚淺。」俱舍宗的史考和尚站起來說話。

「在我認為,佛性在在心中,須以修心為上。」

「如何修心?」

「有相非為相,無相始近禪,有心難作佛,無心易成仙,有念念無己,無念念成圓,有住兩為道,無住斯即玄。

「俱舍就是修心,追求佛心,別於世俗人,入山遁入空門,就是佛性。」

地論宗的音庵和尚不服氣,在此場景怎麼可以不發表意見︰「我覺得成實宗與俱舍宗對佛性仍是解釋不清,所謂的佛在一個字,乃是『悟』。」

「悟?這如何說?」

「所謂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隻要能大徹大悟,盡管是十惡不赦之人,也可以頓悟成佛。」

「忍辱為行可成仙,看破假相去倒顛,合道修正解今世,回歸原位任心憑。人之所欲全憑心之所相,能看破一切,頓悟即為佛性。」

各派的和尚侃侃而談,惟獨涅盤宗的和尚不發一語,此時捷同與玄奘似乎成為了涅盤宗的代表,大家將眼神放在他們的身上。

「你們涅盤宗對佛性一點意見都沒有嗎?捷同、玄奘為涅盤宗的新起之輩,聲名大噪,名聞佛界。如今一看,隻不過是浪得虛名,不如爾爾。」

捷同終於忍不住氣,站起來說道︰「大家知道,涅盤乃是佛門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謂的當前離垢明空晶瑩自證智阿底瑜伽乘。由生死涅盤的一切法皆圓滿具足,追求佛法的大圓滿。」

「萬法歸宗不二門,靈山塔下一桃源,欲超三界三心盡,六道無時斷六根。甲子難稽千萬億,虛空隱我不知名,一點真靈長不滅,生來佛聖與神仙。」

捷同說的意境甚高,大家不禁稱讚,大家將眼神放在玄奘的身上,不知玄奘對佛性的意見又是如何?玄奘不僅人長得超脫俊秀,他的見解也是超凡脫俗。

捷同了一下玄奘的肩膀,希望玄奘替涅盤宗發表一些意見︰「大家正等著你開口說話呢?」

「這事有什麼好說?」

道基老和尚說︰「聽聞玄奘法師悟性極高,老和尚想聽一聽玄奘法師對佛性有什麼看法?」

由於道基老和尚的邀請,玄奘不敢推辭,站起來發表意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什麼山啊水啊?他到底再說些什麼?他想表達什麼?」

道基老和尚問道︰「玄奘法師,你所說的這些話,代表什麼意思?」

「所謂的佛,就是代表『領悟之人』,具有佛性之人,自然會像日月星辰發出光芒吸引人,佛性自然會從身上散發,不平凡的氣息自然散出。萬物眾生會來到他麵前聽他說道,向他學習如何悟道。隻有未有領悟之人,才會討論佛性,真正悟道之人何必討論佛性,我們從他的身上,一言一行就可以看見佛性。」

眾人驚訝,玄奘年紀雖然輕,他的悟性卻是相當高,他已經成為年輕一輩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連道基老和尚也不禁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