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國王是安達羅的私生子?」
「這隻是傳說,但事實的真相是如何?那又不得而知。」
「若安達羅真的是國王的親身母親,國王又為什麼要殺安達羅?骨肉親情,恩重於天。」
「迦濕彌羅國階級分明,階級可分:婆羅門、剎帝力、吠舍、首陀羅,安達羅的地位卑賤,是個首陀羅;國王若真的是安達羅之子,他就是個首陀羅,不是剎帝力,不配當一個國王。我想這也許是安達羅被處死的原因,不過這一切隻不過是推測而已。」
「如過是這樣,更不能讓國王殺安達羅,國王好佛,生性仁慈,安達羅是國王的生母,我不能讓國王犯下弒母大罪。」
當夜,玄奘求見布什國王,布什見又是玄奘求見,心裏不耐煩。
「法師,你不用再說,我一定要殺安達羅;至於是什麼原因,你說破嘴,我也不會告訴你。」
「今日我來並不是求國王饒過安達羅,更不是來問殺安達羅的原因,今天來是要為國王講一個故事。」
「我沒有心情聽故事,你走吧。」
「國王若聽完這個故事,小僧必定離開。」
「好吧,你說吧。」
「我今天所講的故事,叫做『交換』。
「天竺古時有個國王叫波斯匿王,非常孝順恭敬他的母後,母子感情極深。有一次當國王外出巡視國事時,年極衰老的太後在宮中去世。有個才高蓋世的大臣叫不奢蜜,就思量著,要想個辦法,要怎樣才能婉轉地告訴國王?好讓國王能接受這個不幸的消息。
「於是不奢蜜計算著國王要回宮的日子,就準備一隊規模龐大的送殯儀隊,包括五百隻白象、五百輛馬車、五百個步兵、五百位美女、五百名老婆婆、五百名婆羅門、五百名沙門、五百車華衣、五百車珍寶;擺放一副最貴重的棺木,裝飾著畫飾珠寶,另外準備一隊樂隊,巡行出城。
「正好與準備回宮的國王碰個正著,看見如此豪華的儀仗隊,波斯匿王不禁問道:『亡者是誰?為何儀隊能如此聲勢浩大?』
「不奢蜜就告訴國王,城中大富者的母親去世,正在出殯。國王好奇而問之,為何要用白象、馬車及老婆婆?不奢蜜就說,白象、馬車正要裝載五百老婆婆去見閻羅王,用來交換大富者母親的性命。
「國王聽了大笑說:『蠢人才會有這種想法,人死了就是死了,沒有甚麼東西可以挽回。』
「不奢蜜就說:『如果不行,那就用五百名美女交換,如果再不行,再以衣裳、珍寶交換;再不行,五百名婆羅門皆懂咒術,可以用咒術奪回死者性命,或用五百名沙門高才辯士來說服閻羅王;如果再不行,到最後隻好集結軍隊與閻王大戰,希望能取回大富者母親的性命。』
「波斯匿王大笑勸不奢蜜說:『未曾聽說過有生者可以不死,大富者母親壽盡而終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不要再用愚蠢的方法妄想贖回性命。』
「於是不奢蜜下跪對國王說:『大王說的對,人皆有生有死,請大王不要憂傷。』
「國王好奇問道:『我為什麼要憂傷?』
「於是不奢蜜就對國王說了太後去世的消息。波斯匿王唯有沉思歎息,至此終於明白不奢蜜的一片苦心,乃為亡母辦理後事。
「然後哀傷的國王拖著疲乏的身體,來到城郊佛陀居住的園林。看見塵土披臉的波斯匿王,佛陀關懷問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波斯匿王於是向佛陀訴說喪母之痛:『母親在世的時候,我精勤律己,慈愛國民,而今母親舍我而去,假如能以象馬車乘、金銀珍寶、奴婢仆從、乃至國土人民,可以向閻王贖回性命,亦當不惜一切交換。』
「於是佛陀就勸勉波斯王:『然而大王現在已經明白生者必當有死的道理,是故不宜過分憂傷;世間有四件事不可以言語、咒術、藥草、符書就能驅除,也沒有其他任何方法可以保證不發生,就是衰老、病痛、死亡及無常。
「這四件事非我們能力可操縱控製,甚至你我,不久也要麵對衰老,乃至死亡。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好我們份內的工作,盡自己在世間應盡的責任,不可為非作歹,而招至不祥的後果,禍及將來,這樣也就不枉此生。』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的話,瞬間領悟,再也不如此傷痛母親的死去。
「其實死並不可怕,如生一樣自然,有生、有死也是必然,隻是我們不能克服感情上的戀戀不舍,而且死亡亦並非我們普通人平常可以觸、可知的經驗,因此我們在心理上對重大的不可知、不明朗而產生恐懼。」
布什聽了這個故事,心中覺得感動,但覺得故事中有含義:「法師似乎想要告訴我什麼?」
「民間謠傳安達羅是國王的親生母親。」
「法師也聽過這個謠傳,不過那不是事實,我怎麼可能是首陀羅之子?」
「我想告訴國王,誕生與死亡是人類的大事,一個人需要懷胎十月才能出生,要活了數十年才能死亡,但這兩件事是誰都無法逃避的。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恩重如山,所謂的『子欲養而親不在』,若不能在父母生前好好的孝順,到了死亡,一切都挽回不了。如故事中的波斯匿王,想用象馬車乘、金銀珍寶、奴婢仆從、甚至國土人民來換回母親,但也辦不到,因為人死了不能再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