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年,玄奘三十五歲。仍然住在那爛陀寺,鑽研諸部經論,細細研究,隨時向戒賢法師質疑問難;並更加詳細研究梵書,洞悉梵書之中其用辭表達,並能更清晰更典雅地運用梵文。玄奘對梵文的造詣,以使天竺諸國人士,都大加讚服。自從抵達那爛陀寺至今,玄奘總共住了五年;玄奘一生的學問,大約都是在此時所獲得的最多。
貞觀十六年,玄奘四十一歲。玄奘奉戒賢法師的命令,留在那爛陀寺,為眾人講解《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又和會性、相二宗,著寫《會宗論》三千頌,戒賢法師與那爛陀寺眾人,對玄奘無不稱善,玄奘的聲譽漸漸遠傳。
玄奘在天竺停留多年,至此有思歸之心,但是考慮佛經與佛像實在是太多,轉運搬運困難;他正在躊躇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在此時突然遇見東印度鳩摩羅國王,鳩摩羅國王再三地派遣使節前往那爛陀寺強請玄奘到鳩摩羅國,玄奘不得已隻有隨同使節前往鳩摩羅國;鳩摩羅國王率領群臣出城迎接玄奘,延攬宮中供養,玄奘在該國停留一個多月。
戒日王聽聞玄奘已到鳩摩羅國,所以派遣特使前去催促鳩摩羅王,希望能送玄奘法師到羯朱嗢祇羅國;鳩摩羅王起初不肯,對來使說到:「就算你們得到我的頭,也未必將玄奘法師送去羯朱嗢祇羅國。」
戒日王從特使口中聽聞鳩摩羅王的說法,大為忿怒,再派遣特使前去鳩摩羅國責備鳩摩羅王說:「聽你說,隻要得到你的人頭,就可以請玄奘法師到羯朱嗢祇羅國?」
鳩摩羅王一聽,深深恐懼,知道他失言了,不得已親自護送玄奘法師前往羯朱嗢祇羅國;戒日王率臣出城親自迎接,對玄奘甚為尊敬。
戒日王特地為玄奘在曲女城作一場大法會,讓他伸揚大乘佛教教義,破除小乘佛教與外道異見;並命令五印度沙門及婆羅門外道聚集在法會之中。
五印度之中有十八國國王親自到臨會場,其中佛教徒到者有四、五千人,婆羅門外道到者有二千餘人,玄奘法師坐寶稱揚大乘佛教,對眾人說法。
戒日王向眾人宣布:「大唐國玄奘法師,建立大乘教義,連破諸教異見,眾人皆知。」
在場眾人聽聞後大喜,大乘佛教眾人稱他為「摩訶耶那提婆」 (即大乘天),小乘佛教眾人稱他為「木叉提婆」(即解脫天)。
貞觀十七年,玄奘四十二歲。玄奘向戒日王告別,欲回大唐,戒日王及諸臣相送數十裏;分手之際,眾人哭聲鳴咽。戒日王贈送給玄奘大象一頭,金銀珠寶甚多;並下令玄奘法師所經過諸國,必須發車幫忙遞送行李。
貞觀十八年,玄奘四十三歲。玄奘一行人來到了瞿薩旦那國,瞿薩旦那國於闐王親自來參謁玄奘,並迎接至瞿薩旦那國的國都。玄奘法師到了此地,於闐王立即遣人報知大唐太宗皇帝。
玄奘停留在於闐,經過了七、八個月,為於闐王講解《瑜伽對法》、《俱舍》、《攝大乘論》等。太宗皇帝接到玄奘法師的上表,立即下敕命人迎接玄奘法師,並稱許玄奘法師的辛勞;並命令沿途各地,供給玄奘車夫馬匹。
玄奘接到敕命之後,立即辭別於闐王。玄奘回到了沙州,當時太宗皇帝正在洛陽,玄奘法師聽聞太宗皇帝欲禦駕親征遼東,恐怕會來不及與唐太宗相見,於是加倍速度前進。
前進至漕上城時,漕上城的百姓聽聞玄奘法師從天竺歸回大唐,許多人出外迎接,爭見玄奘法師一麵,交通要衝因此阻塞,擠滿了人群,許多人更是相互踐踏,場麵十分混亂;玄奘想要繼續前進,卻被人群所阻,無法繼續前進,因此寄宿於漕上城官府。
貞觀十九年,玄奘四十四歲。玄奘法師終於回到了西京長安;當時京城留守房玄齡立刻派遣官員奉旨迎接玄奘。西京百姓聽聞玄奘法師回國,立刻奔急集中在朱雀街,眾人圍觀想目睹玄奘法師一麵,人潮將朱雀街擠得水泄不通,玄奘大名已聞名全國。
玄奘總共帶回佛經有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帶回了佛像七座、舍利子一百五十粒。
玄奘自貞觀元年離開大唐,前往天竺,到貞觀十九年回到大唐,已經曆經十八個年頭,其中的辛勞甘苦,又有誰能知曉?幾度差一點死在盜匪手中。但其經曆所見,在中國佛教史上,堪稱第一人。
當佛經及佛像等被迎接供入弘福寺時,典禮隆重,傾動西京全都之人觀看。玄奘在安置佛經佛像之後,立即前往洛陽,謁見太宗皇帝。
唐太宗與玄奘相見,唐太宗安慰其辛勞,並對待甚為殷勤,兩人坐著相互聊天,唐太宗突然質問玄奘:「法師,為什麼你到天竺取經時,不通報官府﹖而私自獨行出國?」
玄奘回答:「玄奘想離去時,本已經寫好奏折;但是人微言輕,受官府阻攔,無法上奏;迫不得已,隻有冒犯,私自出國;玄奘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深感恐懼。」
「法師能委曲求全,冒著生命危險,到天竺求法,實為蒼生之福;朕甚為欣慰,法師又何罪之有?
「天竺路途遙遠,天竺國充滿靈跡法教,而大唐通史不能詳細記載;法師既然親眼目睹,希望能修一傳記,以示所聞。」
「是的,陛下。」
之後玄奘法師就為大唐撰寫西域遊記,共十二卷。
玄奘奉唐太宗命令,移居到弘福寺,進行佛經的翻譯;從洛陽回到長安之後,就立即前住弘福寺。
玄奘從貞觀十九年四十四歲到麟德元年六十三歲病逝,一共十九年,總共譯出佛經有一千三百多卷;為大唐訓練翻譯人才,培植僧材,形成法相宗,樹立完整之譯場規模;所攜回之典籍以後在印度多已散佚,為佛教保存了極珍貴之文獻。
在玄奘所著寫的作品之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般若心經》,其中記載著空的意境,與生命的奧義,以及玄奘對生命的覺悟。
學習《般若心經》必須先從其全名《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起,因為經題已包含了心經的精髓。
「摩訶」是由梵文而來,通常用來表示「大」的意思,「般若」就是「智慧」,「空」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
「波羅密多」叫做「到彼岸」,「到彼岸」表示凡夫眾生皆有情緒、煩惱,透過佛法的道理和方法,慢慢的修持,七情六欲慢慢轉化,真心本性自然會呈現,求得正果就是「到彼岸」。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