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話:歸國(2 / 3)

「觀自在菩薩」是指一切修菩薩行的人;任何人都不免生老病死煩惱憂愁,我們要求解脫困厄,解除無奈,為要得自在,是故要觀察自在,所以修菩薩行的人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已經覺悟的有情眾生,把到彼岸的大智慧,領悟到很深的時候,可無拘無束超越時空與永恒相結合。

世上所有存在都是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肉體,「受」是感覺,「想」是概念,「行」則是意誌,「識」就是辨別。人類一切存在,都由這五個要素聚集而成,所以說「五蘊皆空」即是所有存在皆是空。

「照見」是看透所有的東西,「照見五蘊皆空」即是存在是空,睜開不被蒙蔽的眼睛,發揚內心深處的大智慧,故從一切痛苦中獲得解脫,渡過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的告誡,舍利子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深得釋迦牟尼佛的信任。

她說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有形有狀的東西都稱為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是色不離空,空不離色。

塵世間的東西一定是有生有滅,生是色,滅是空,色有空的狀態,空有色的狀態。舉凡一切事物,本來就沒有實體,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等也是一樣,這一切都是空的,所思所為無一不是空。

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說:「舍利子,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空』啊!」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法」是看得見的、聽得到的、感覺得到的。不生不滅意即「既不生,亦不減」,也就是無所謂產生,也無所謂消滅,意味著永久和永恒。

所以會有生死,那是屬於肉體的世界,至於一切存在皆是空,故存在既無生、亦無滅。

人類既是物質現象之一,當然不能免死,人類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導因於要擺脫死亡的,隱藏著對未經驗之死的不安和痛苦、煩惱家人的生活以及未完成的事業,這一切才是造成苦惱之因。

「不生不滅」指的是生死皆為人類無法自由選擇,誰也無法左右,隻有束手接受。我們必須接受有生必有死的觀念,才能過著不為生死左右的生活方式。

任何人都逃避不了死亡的命運,但為能使你周遭的人放心,帶著笑容死去,那就能超越生死,獲得不生不滅的永恒生存。要達到這種境界並非易事,就要培養我們的「空」的觀念,而要認清並學習這一點,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不垢不淨」意即不是汙穢的,也是不離汙穢的;這是承續「是諸法空相」,闡述在這世上一切事物均無實體。

在這世界上確有美醜,但這美醜完全因看的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無自我的世界就是空,在這樣的世界裏就無垢亦無淨。

不能隻以表麵現象來作價值判斷,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有限,忘記自己無法發現事實價值的無能。不管多汙穢的東西,必有其美的一麵,若能體會這一點,即能擺脫好惡的偏見,以寬宏大量接受萬事萬物。

「不增不減」意即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人類因執著於自我,才有所謂增減價值的判斷,一旦能擺脫自我觀念,則空的世界中就無所謂的增減。

了解這道理,就不會因為別人誇你幾句,就覺得得意忘形;也不會因為別人毀謗你,而感覺有所損失,其實那些情緒的變化都是很無聊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當知「空」沒有色相、沒有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等五蘊世界及身心。眼、耳、鼻、舌、身等五官,加上思考「意」就是「六根」,架構六根的五蘊是空,所以六根也是空。

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境」,靠眼睛引起感覺作用者即是「色境」,靠耳朵的就是「聲境」,靠鼻子是「香境」,舌頭是「味境」,身體是「觸境」,意識是「法境」,而這些全都是空的。

六根認識六境的作用也有六種,就叫做「六識」,就是眼識「見」,耳識「聞」,鼻識「嗅」,舌識「味」,身識「觸」,意識「知」,而這一切都是空,所以從眼到意識都是空。

總之,六根、六境、六識全都視為是空。

我們經常會認為,用我的眼睛看的,絕對沒錯,用我耳朵聽的,一定正確,是我親身體驗的,所以是真的,這些觀念的延續,就會造成,隻有我說的才正確,其他都是錯的,甚至還可能會誤解,自己以外的一切,全部都是敵對的。若不將這些成見徹底粉碎,人類的思想就會缺乏深度,自然也就不能培養成熟的人格。

釋迦牟尼深思人生的無常,究其成因即為「十二因緣」,即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小乘論》把十二因緣與輪回相配;因不明白產生愛欲,叫做「無明」;由愛欲而產生行為,叫做「行」;受胎的一剎間,這就是「識」;受胎以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備,叫做「名色」;在胎內六根完備,即將出胎,叫做「六入」;出胎以後至二、三歲隻有接觸的感覺,尚未能了解喜怒哀樂,是為「受」;十六、七歲以後,愛欲漸盛,叫「愛」;三十歲以後,貪欲旺盛,叫做「取」;依愛欲的煩惱,做出種種的行為,來定來世的果,這叫做「有」;依在世的因緣連結未來的出世,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

以上的十二支是輪回的現象,若要打破輪回,就要釜底抽薪,先滅掉「無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叫做還滅十二支。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以空的眼光來體會一切,先否定無「無明」,而後再否定此項否定,即是所謂「無無明盡」。即是說,既無迷惑,也不會消失迷惑。

迷惑是不可能根絕的,我們所能做到的是不為迷惑所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