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修菩薩行的人們,需看透所有的事物都是空,才能從痛苦中獲得解脫,渡過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說,舍利子,萬事萬物都是空,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等也都是空的,無一不是空。
「我們必須接受有生必有死,才能不為生死所左右;不能以表麵作判斷,才能擺脫好惡的偏見;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誇獎,就覺得得意忘形;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毀謗,而感覺有所失。
「我們眼睛看的,耳朵聽的,親身體驗的,這一切都是空,所以從眼到意識都是空。既無迷惑,迷惑也不會消失,同樣的老死也不會消失,無法知道,也無法得到,既無大智,也無損失亦無所獲。
「無所得,所以就心無罣礙,將一切視為空,不會被世間萬事萬物所迷惑,也就自然而然的無有恐怖。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無常為常,就能達到平安的心境,即便再痛苦的人生也會變得很快樂。
「在永恒的時間與無限空間的諸佛們,都依般若波羅密多故,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般若波羅密多是視為完成空的智慧,就是大神咒。般若的智慧會為人生帶來光明,也是大明咒。般若波羅密多亦是我們保有的無意識的超越,是無上最上、是最尊貴的,故是無上咒。也可以說是無比,沒有能與之較量的東西,故而是無等等咒。
「般若心經把一切都視為空,甚至將空也視為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即可獲致無上正等正覺。
「存在宇宙的一切,要的是絕對與普遍之領悟。我要抵達那領悟的彼岸,也要讓別人抵達彼岸,讓所有的人都到達,我的領悟之道才算完成。」
玄奘說出了人生的奧秘、生命的價值,所有的生命都是飄渺虛幻,人從「無」之中誕生,也消失在「無」之間,看破人生的無常,就是大智慧,也是「空」的境界。
在場的人被玄奘的話語所感動,他所說的話是真智能,許多的高僧也被玄奘開悟,深刻明白了「般若」的精神。捷同沒有想到,玄奘的佛學造詣,已經遠遠超過他的想象,玄奘有的,不僅是佛學,而更真實的,乃是對生命的覺悟,他已經看破了生死的界限。
在那瞬間,捷同覺悟了,他不應該如此看重名利,而忘記佛教的根本。捷同走向前,跪在玄奘的麵前:「是我錯了,玄奘法師,我不應該跟你爭。」
「二哥,請起,今日玄奘高興的是,能與二哥再次相聚,至於勝負與否,那隻不過是表象,我根本不在乎。」
現場的人一律歡呼,為他們兩人鼓掌。
龍朔三年,玄奘六十二歲。玄奘譯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總共六百卷。玄奘合掌歡欣對眾徒說:「此經跟此地有緣,玄奘來到玉華寺,乃是因為此經的幫助。以前在京城,被許多的俗事牽亂,無法專心翻譯此經?今日終於完成,是諸佛在冥冥之中保佑,天子與上天的福佑。」
十二月,玄奘自覺得精力衰竭,預料死期將近,於是對門徒預先立定遺囑後事,說道:「如果我死了以後,你們處理我的後事,一切從簡;可以選擇山澗偏僻之處安葬,勿靠近宮廷寺廟附近。」
麟德元年,玄奘六十三歲。玉華寺諸僧,請玄奘翻譯《大寶積經》。玄奘躊躇數時,於是對眾人說道:「此經大綱,與大般若略同;玄奘自量身體情況,可能無法完成此經。」
之後玄奘就停止翻譯佛經的工作。九日,跌倒傷及大腿,玄奘因此臥病。統計前後所翻譯的佛經,總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二月五日,玄奘死於玉華寺。死時麵如生人,過了七天臉色竟然沒有改變。唐高宗知道玄奘已死,哀慟傷感不能自己,並說道:「朕失去了國寶。」
三月十五日,高宗下令:「玉華寺已故玄奘法師的葬日,發配京城所有僧尼,送玄奘法師至墓所。」
四月十四日,眾僧將玄奘法師的靈柩,由京師運回玄奘的故鄉白鹿原安葬,京師及各州五百裏內送葬者有百萬餘人。
玄奘法師以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到天竺取經,並翻譯大乘佛經有一千三百多卷,此乃成就大功德,為不平凡的事業,為後世世人所景仰。
如玄奘所說的,人生是無常的,是短暫的,是飄渺虛無的,一轉眼之間就消逝;但是人的言行、人的智慧卻是永恒的,可以一直流傳於後世,做人應該覺悟生死,認清楚死亡,然後認清自己的價值,找出自己想做的事,一步一耕耘,所留下的成就於後世,化在永恒之中,才不愧此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