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現代物流管理概述(1 / 3)

(第一節)物流基本概念

一、物的概念

⑴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置移動的物質資料。因此,固定的設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對象。

⑵物資:我國專指生產資料,較多指工業品生產資料。它與物流中“物”的區別在於,“物資”中包含相當一部分不能發生物理性位移的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不屬於物流學研究的範疇,例如建築設施、土地等。另外,屬於物流對象的各種生活資料,不能包含在作為生產資料理解的“物資”概念之中。

⑶物料:是我國生產領域中的一個專門概念。生產企業習慣將最終產品之外的,在生產領域流轉的一切材料(不論其來自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協件以及生產過程中必然產生的邊、角、餘料,廢料及各種廢物統稱為“物料”。

⑷貨物:是我國交通運輸領域中的一個專門概念。交通運輸領域將其經營的對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一類是物,“物”的這一類統稱為貨物。

⑸商品:商品和物流學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發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質實體,也就是商品中凡具有可運動要素及物質實體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則不屬於此。因此物流學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實體僅是物流中的“物”的一部分。

⑹物品:是生產、辦公、生活領域常用的一個概念,在生產領域中,一般指不參加生產過程,不進入產品實體,而僅在管理、行政、後勤、教育等領域使用的,與生產相關的或有時完全無關的物質實體。在辦公生活領域則泛指與辦公、生活消費有關的所有物件。在這些領域中,物流學中所稱的“物”,就是通常所稱的物品。

二、流的概念

⑴流:物流學中的“流”,指的是物理性運動。

⑵流通:物流的“流”,經常被人誤解為“流通”。“流”的要領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其聯係在於,在流通過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隨交換而發生,這種“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終實現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轉移過程。物流中“流”的一個重點領域是流通領域,不少人甚至隻研究流通領域,因而幹脆將“流”與“流通”混淆起來。“流”和“流通”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涵蓋的領域不同,“流”不但涵蓋流通領域,也涵蓋生產、生活等領域,凡是有“物”發生物理位移的領域,都是“流”的領域。流通中的“流”從範疇來看隻是全部“流”的一個局部;另一個區別是“流通”並不以其整體做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實物物理性運動的局部構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領域中商業活動中的交易、談判、契約、分配、結算等所謂“商流”活動和貫穿於其間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納入到物理性運動之中。

⑶流程:物流中的“流”可以理解為生產的流程。生產領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藝流程要求進行運動的,這個流程水平高低、合理與否,對生產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產規模影響頗大,因而生產領域“流”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⑷物流:是指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運動,主要是指創造時間價值和場所價值,有時也創造一定的加工價值的活動。

(第二節)物流基本觀點

一、戰略說

戰略說是當前非常盛行的說法,實際上學術界和產業界越來越多的人已逐漸認識到,物流具有戰略性,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而不是一項具體操作性任務。應該說這種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企業戰略是什麼呢?是生存和發展。物流會影響企業總體的生存和發展,而不是把哪個環節搞得合理一些,省多少錢。

二、利潤中心說

物流可以為企業提供大量直接和間接的利潤,是形成企業經營利潤的主要活動。非但如此,對國民經濟而言,物流也是國民經濟中創利的主要活動。物流的這一作用被表述為“第三個利潤源”。

三、第三利潤源說

“第三個利潤源”說法主要出自日本。從曆史發展來看,人類曆史上曾經有過兩個大量提供利潤的領域。第一個是資源領域,第二個是人力領域。在前兩個領域上,利潤源潛力越來越小,利潤開拓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物流領域的潛力被人們所重視,按時間序列排為“第三個利潤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