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跨國經營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規避政治風險,很多與政府之間沒有良好關係的企業,或是對政治形勢未能作出正確判斷的企業都成了政治風險的犧牲品。規避政治風險一方麵要密切關注政局、政策的變化,另一方麵要使企業的經營符合所在國的利益,讓政府知道接管後由該國經營與讓外國企業經營沒有什麼差別,或者還不如由外國企業來經營,這樣就能有效地避開一些風險。同時,企業還需要同各政治派別、地方政府、社會各界領袖搞好關係,加強溝通,也即是要加強感情投資,以防患於未然。
2.謀求與競爭對手的合作。
中國有句俗話稱:孤掌難鳴。本義是單靠匹夫之勇,很難成就大事。誠然,辦實業、搞經營,需要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無此不足以立身。這是為人之本,也是為業之道。但是,個體力量與群體力量相比都是很小的、有限的。如果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借助外界的力量,形成合力,為我所用,那麼,競爭實力就會倍增,抵製各種風險的能力也會顯著增強。高明的企業家善於在市場競爭中不僅要謀求與競爭者的合作,甚至還要善於與過去舊怨未了的競爭者謀求合作。隻要這種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利益均沾基礎之上的合作,那麼就應該摒棄前嫌、攜手共進。下麵,讓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隻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的生意不能做,也做不成。1963年2月28日,紐約。柯達公司的老板威廉·S·波思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本公司推出一種大眾型照相機新產品--袖珍型全自動照相機,使照相機成為像鉛筆一般操作簡單。”他同時宣布:“這項新產品是我的公司花了十年時間,傾注了大量的財力研究成的。但我們並不想獨占它的專利,而想無償地提供給全美每一個製造廠商。”在一般目光短淺者看來,波思此舉愚不可及。自己花十年功夫研究成功的專利產品,卻要讓他人去使用,這不是給自己平添許多競爭對手嗎?讓他們去賺本該波思自己賺的錢嗎?但波思並不這樣想。他的思路是柯達專利的擴大,即是照相機市場的擴大。人們擁有的照相機多了,對膠卷的需求也會大增,而這對於膠片巨人的柯達來說也就是市場的擴大。不錯,別的廠商會因此而大賺其錢,會占去一部分市場,但在波思看來,市場是巨大的,而單憑柯達,是難以打開更廣大的照相機市場的,柯達公司專利,讓照相機廠商共同來擴大市場,這也就同時給柯達開辟了廣大的市場。柯達固然以全自動照相機作為拳頭產品,但同時生產200種膠片、300種以上感光紙,還有約350種照相用化學製品,一年當中生產的膠卷長度可達80萬英裏,等於地球與月球之間往返的長度。這樣大的生產量,當然需要更廣闊的市場。柯達對市場的基本態度,是抱著“多一個人也好”的宗旨。各公司共同擴展市場,柯達不僅不受影響,反而隨之擴大。尤其是彩色膠卷,柯達的世界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90%.這個故事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就是在競爭中,要讓競爭變為合作,幫助他人,最終自己也有所收獲。有時候,幫助他人成為一種無可替代的辦法,如果不願幫助他人,他人得不到好處,最終自己也得不到好處,甚至他人會“餓死”、破產、崩潰,自己也會“餓死”,也會破產、崩潰!很多人認為,競爭一方獲勝,另一方就要失敗。這是很不正確的觀點。許多競爭並不簡單地如同體育比賽,冠軍隻有一個,而是有兩個甚至多個。
3.建立與新聞媒體的情感紐帶。
相對於廣大外部公眾而言,企業是一個獨立、封閉的體係。除了實際使用企業產品的顧客之外,絕大多數的公眾對企業的認識都僅限於新聞媒介的報道。企業的大量促銷手段也都是通過新聞媒介進行的。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則對企業不利的新聞報道則可能給企業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在當今愈益信息化的社會中,世界變得愈來愈小,企業的一舉一動都可能通過新聞媒介在一夜之間傳遞至千家萬戶,而且經過媒體的渲染,讀者、觀眾會留下極深刻的印象,甚至會對所報道的信息進行人為的加工處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聞媒介是外界看企業的放大鏡。在對待新聞媒介上,最有害的態度莫過於認為新聞媒介是與企業對立的。許多企業把內部事物看做是秘密,哪怕是一點小事,對記者的采訪報道也進行幹涉和阻撓,惟恐泄露內部機密或是造成其他影響,孰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恰恰損害了企業在媒介、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還有的企業由於被新聞媒介曝光,此後便一直耿耿於懷,拒不合作。這些態度都是非常有害的。企業首先必須認識到公眾有權知道企業內部發生的與之有關的信息,而新聞媒介是發布這些信息的正常渠道。記者發掘和撰寫新聞稿,新聞媒介進行新聞的收集與發布都是受法律保護的,同時,如果企業能夠與新聞媒介進行真誠的合作,保持良好的關係,也必然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富。誠實、準確、努力是獲得新聞媒介尊敬的秘訣。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企業與新聞媒介也是一樣,良好的合作必須建立在溝通、理解的基礎之上。企業的公關人員必須了解每種新聞媒介的要求,並竭盡全力適應這些要求。同時,要坦率地與新聞界人士交往並期望獲得最好的效果。這樣做有時或許會顯得過於天真,但是往往會獲得媒介的異乎尋常的好感。對新聞媒介的感情投資首先是對個人的感情投資,要加強與新聞界人士的個人交往,個人間的友誼是十分有利於工作的。在當地的新聞機構中閑聊也會大有好處。但是,即使個人友誼很好,企業的公關人員也不應當要求記者掩飾企業的醜聞。除非萬不得已,一位優秀的記者是不會因為與公關人員的友情而去掩蓋事實真相的。公關人員應該理解這一點,相互尊重才能建立起長久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