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財務管理:懂賺錢也要懂省錢(2)(2 / 3)

有的公司客戶經營規模較小,如果再轉投資或兼營其他行業(例如,炒股票、炒地皮),在財力和人力上顯然較勉強。萬一他失敗了,則本公司必然成為他倒賬的對象。在這種情形下,必須縮減出貨量給這家經銷店。

(6)私生活不正常

老板除了應兼具財力、經營管理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投入心力。如果老板過度沉迷於吃喝嫖賭,則終日不是精神萎靡就是心有旁騖不專心業務,嚴重的甚至造成家庭糾紛搞得雞犬不寧,或是債台高築不得不鋌而走險。因此若經銷店已經出現這種不合乎經營條件的情況時,就應該縮減出貨量,進而終止交易關係。

(7)延期付款

如果某經銷店的進貨消化速度很快,沒有什麼庫存,但付款卻一延再延,則顯然其財務結構不良,應小心防患於未然。

(8)會計人員突然離職,不敢再繼續做下去

若某經銷店財務出問題,則最先驚覺到大勢不妙的必然是會計人員。因此,當會計小姐突然離職時,業務員須趕緊追查該會計人員的離職原因,同時從各種角度衡量該經銷店財力是否出問題。

(9)儀容不整,精神萎靡

某經銷店老板一向儀容整潔,精神飽滿。最近一反常態,突然變得儀容不整,精神萎靡。經查證結果,並無生病事情。此時,業務員就要特別當心是否財務出問題。

(10)風聲不良

被同業批評得一無是處的經銷店遲早會出問題的。因此,當業務員一聽到某經銷店有不穩的風聲時,必須搶先在別廠牌之前“束貨”,同時趕緊收款。

(11)突然轉變態度,對業務員巴結討好

某經銷店老板一向趾高氣揚,最近突然一反常態,對業務巴結討好。此時業務員須調查背後是否隱藏著信用“紅燈”的現象。

(12)進貨廠商突然大增

此時業務員須注意該經銷店是否有惡性倒閉的企圖。

(13)老板經常不在

某經銷店老板突然變得經常不在店中,早出晚歸,找不到人。此時,業務員更要增加拜訪次數,查出老板經常不在是否和信用“紅燈”有關。

(14)對本公司過分捧場

某經銷店一向與本公司交易量不算多,最近卻一反常態,對本公司非常捧場,進貨量多,連本公司不暢銷的產品也大量進貨,對品質也不再計較。此時業務員須提高警覺,深入求證是否有發生倒閉的可能。

(15)第六感覺

一位優秀的業務員應時時觀察分析周圍環境變化,久而久之似乎對環境就有洞燭先機的第六感覺。這種感覺也許是感覺到經銷店的產品陳列變得毫無動感,布滿灰塵;或者是老板、會計人員死氣沉沉或陰陽怪氣。也可能看到完全相反的一麵,一向不吭氣的老板卻忽然熱情豪爽,店內陳列忽然變得誇張顯眼。當業務員走入經銷店,如果有不祥的第六感覺,必須相信自己的第六感覺。立即暫停出貨,趕緊收款,並立刻著手求證。

當然,應收的賬款不能及時兌現,公司與客戶之間就形成了債務關係。這是令所有企業老板頭疼的問題。怎樣理順雙方關係、解決債務問題呢?首先必須對債務人的情況有全盤的了解。

債務人包括公民和法人兩種,因法人團體為單個公民所組成,所以其心理狀況一般區別不大,但其境況和心理外在表現卻是不同的。

(1)存在爭議

法人作為債務人,因其是為一定的經濟目的而存在,為一定的經濟目的而為法律行為——簽訂履行合同,因而法人之間的債務糾紛,一般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對債權債務的某一方麵存有爭議。這種爭議可由一方過錯而造成,又可因雙方過錯而造成;也可因一方認識錯誤而造成。

對此種情況,因債權債務人雙方同為一定經濟目的,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分清是非,一般可以解決,雙方協商不成,通過調解仲裁和訴訟,達成協議或裁決一般比較容易執行。處理這類債務,一定要抓緊時間,避免損失過大,否則給解決糾紛造成困難。

(2)無力償還

法人作為債務人,另一種情況,是由於種種原因,已無力償還。造成無力償還的原因,有自身的:如經營管理不善、拆東牆補西牆、揮霍浪費、各種經濟聯合體或私營企業內部發生糾紛等;有外部的:如市場物價變化、國家機構、計劃改變、上當受騙等。

這類債務人對債務的心理性態,可分為積極的——即想方設法償還債務;消極的——即無動於衷,漠然處之。對於積極的債務人,可盡可能地幫助支持,爭取債務人早日清償債務。對消極的債務人應施加壓力,盡快采取法律手段,包括提出破產申請。

(3)故意拖欠

故意拖欠是指有償還能力的法人,尋找種種借口,拖延履行義務。在實踐中,經常遇到的是債務人聲稱無履行能力或答應履行,但到期變卦;也有胡攪蠻纏,聽起來好像自己不但不應履行義務,反而還受到了損失。故意拖欠還有一種常見的現象,就是推躲不見討債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