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合作管理:單挑不行拉同盟(4)(3 / 3)

(6)大力培養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現代商業競爭從根本上說是爭奪人才的競爭,是企業製度的競爭。那些吒吒風雲的跨國公司的成功經驗各具特色,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企業必須具有吸引人才,使有才能的人充分發揮作用的環境,還必須有培養人才的機製。在培養人才方麵,通用電氣公司的“360度評價”可為我國企業所借鑒。其作法是每個員工都要接受上司、同事、部下以及客戶的全方位評價,由大約15個人分5個階段作出。評價的標準是日常工作中是否按照公司的價值觀行事。我國企業應在日益變化了的內部和外部經營環境中,善於學習,不斷探索,勇於創新。

(7)樹立戰略聯盟的正確觀念

聯盟解體並不是聯盟失敗。有些企業即使在外部環境變化,原有聯盟已不適用的情況下,仍堅持不放棄聯盟形式,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所有組織為了永久生存,需製造內部壓力,聯盟也不例外。聯盟成員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重要的任務之一,即定期反省自己,為什麼聯盟不終止,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將聯盟延續下去。

盡管上述對策能減少戰略聯盟的風險,但是,私營企業搞聯盟可能更困難。就國有企業來說,它的當事人、或者說經理並不能直接從聯盟中獲得收益,反而,由於聯盟可能形成對自身權力的限製,它缺少聯盟的動力。企業聯盟有時可以說是企業領導人之間的聯盟,如果你企業領導走馬燈似地換,那聯盟怎麼能搞得好呢?特別是新任領導上來後,甚至可以不承認前任協議,領導的變化使整個企業行為方式發生變化,那麼別人和你聯盟就要冒很大的風險。聯盟應該是企業自覺的行為,但我國的企業有時受政府幹預較大,對企業有利的事,未必能讓上級主管部門滿意,因為聯盟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權力的製約。我國某些企業的產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權,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權它會促進正當的聯盟,問題在於資產所有者代表隻是在他當前位置上擁有控製權,所以他不會考慮企業的長期利益。製度上的類似限製,民營企業沒有。但是它的困惑在於,中國整個社會的信任機製還沒建立起來。法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信賴度不夠,聯盟是很好的成本收益分析,算算自己的成本是什麼、能得到什麼,對方能得到什麼。聯盟企業不能有光考慮自己的心態,還得考慮合作者。本來蛋糕可以做大,由於一方貪了,聯盟可能由此破裂。

另外還要強調,企業家不要把聯盟當作時髦,不要為了聯盟而聯盟。如果要聯盟,要分析哪一種聯盟形式更有效,建合資企業好呢,還是共享一個品牌,或者共同開拓一個市場。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