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管理學》(2 / 3)

承諾原則,是指在製訂計劃時,根據前提條件,預見通過一係列行動(包括當前製定的決策在內)可以在規定的未來期間實現承諾,則可按此期間來製訂計劃。

彈性原則,是指在製訂計劃時要有一定彈性,當遇到意外情況時,在保證成本合理的前提下,對計劃進行修改。

改變航線原則,是指在計劃執行中,必須要不斷地進行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就要及時修正。

每個人都知道計劃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計劃的效果往往是最差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管理者沒有營造出一種適合於計劃運行的外部與內部環境。因此,管理者應該抓緊計劃工作的布置,組織檢查,不可以放任自流,計劃工作必須從最高主管部門開始。計劃工作要相當具體,包括公司內的各種實際情況,而不應當使它僅僅表達一種願望。製訂計劃時,應盡可能地讓更多的職工參與進來,計劃的目標、前提、策略、政策之間能否得到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是必須重視的問題。

二、人員配備

人員配備,是指對人員進行有效的招聘、選拔、安置、考核與培養,以充實組織結構中的各種職務。人員配備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到其他管理職能的實施。

人員的配備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可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類。其中,外部因素有:教育水平,社會上流行的處事態度,有關人員配備的法令、條例等條件,以及社會對管理者的需求情況;內部因素有:組織目標、任務、工藝技術、組織結構,以及報酬,等等。要想做好人員配備的工作,管理者需要認清那些與職能要求特別有關的內外部因素,而不能隻重視一方麵的因素,忽視了另一方麵的因素。

三、組織

為了使人們達到企業預定的目標而有效地工作,必須按任務或職位製定一套合適的職位結構,這套職業結構的設置就是組織。設計和維持一套良好的職位係統,以使人們能很好地分工合作,這是組織的管理功能。

良好的組織應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目標切實可行;其次,主要的任務和業務清楚;再者,職務範圍明確,使工作人員知道為了達成目標自己而應該做什麼。

組織應當是一個動態過程,因為:第一,組織結構必須反映目標和計劃,而目標和計劃是隨時在變的;第二,結構反映了管理者可以適用的職權,而這個由社會決定的處理問題的權限是會變化的;第三,組織機構必須同其環境相容,不斷變化的經濟、技術、政治、社會以及倫理因素構成了組織結構的前提條件;第四,組織結構由人員組成,各種業務分類與職能分配要考慮人的習慣和能力。

根據標準的不同,組織分類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企業功能劃分

這種方法可以體現出企業所從事的業務種類,如生產、銷售、財務、供應等。優點在於合理而穩定,並能使高級主管在企業的主要業務方麵成為權威;缺點在於容易忽視企業總體目標,而且部門之間難以協調。

2地區劃分

這是一種對於營業分布廣泛的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有用的方法,比如國內部和國際部等。優點在於可促進地區生產銷售業務,節省成本,訓練全才經理;缺點在於總經理對下麵的控製比較困難。

3產品劃分

產品多元化的企業常采用這種分法。由高級主管授權給各產品主管,讓他們全權處理該產品或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及服務等業務。優點是對其一種產品容易協調,也便於發揮個人技能和專長;缺點在於需要較多的全才組織,經理對各產品部門難以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