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2)(1 / 3)

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隻專心做好一件事,不會動搖、分心,而是完全專注於任務本身。這需要極強的自律、不斷地練習實踐,以及對本任務的極大興趣。從組織的角度來看,專注意味著從紛繁雜亂的目標中,選出並專心於唯一的目標。如果一個組織同時想做的事太多,那麼將一事無成,因為組織總是處於一種基本物質和管理資源均匱乏的狀態之中。

三、重視貢獻

在書中德魯克指出,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所謂有效性包括:自己的工作——其內容,其水準,及其影響;還有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對上司、對同事和對下屬。也包括各項工具的運用,例如會議或報告等。

可是大多數的管理者都是眼光朝下。他們重視勤奮,而忽略成果。他們耿耿於懷的是:所服務的組織和上司是否虧待了他們,是否該為他們做些什麼。他們抱怨自己沒有職權,結果是做事沒有效果。

是否重視貢獻決定了一個人真實的職位高低。一個人不論其職位多高,如果僅僅是勤奮,如果老是強調自己的職權,那麼他永遠隻算是別人的“下屬”。反過來說,一個重視貢獻的人,一個注意對成果負責的人,盡管他位卑職小,他還是可以位列於“高層管理人員”,因為他以整體的績效為己任。

重視貢獻,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為其本身的專長所限,不為其本身的技術所限,不為其本身所屬的部門所限,才能看到整體的績效。同時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視“外部世界”,唯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所在。因此,他將會考量自己的技能、專長、作用,以及所屬的單位對整個組織及組織目標的關係。隻有如此,他才會凡事都想到顧客、服務對象和病人。事實上,一個組織之所以存在,不論其產品為商品、為政府服務,或為健康醫療,最終目的總是為了顧客、為了服務對象,或為了病人。因此,重視貢獻的人,其所作所為是卓然不群的。

管理者如果不自問“我可以有何貢獻”,則目標不但短淺,而且往往錯誤。他們總是把自己的貢獻限製得很窄。

“貢獻”這個名詞,其含義非常廣泛。每一個組織都需要三個主要方麵的績效:直接的成果,價值的實現和未來的人力發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麵的績效,組織都無法生存下去。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須在三方麵均有貢獻。當然,三者之間,可以有輕重先後之分,這要看管理者本人的個性和地位,以及組織本身的需要而定。

重視貢獻,足以消除管理者的一個基本問題:讓你在一團亂麻似的事務中理出輕重緩急來。重視貢獻是一項組織的原則,使管理者能掌握各項工作的關聯性。

重視貢獻,還可將管理者的先天弱點——過分依賴他人,以及屬於組織之內——轉變為力量,進而創造出一個堅強的工作團隊來。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有一種傾向:為組織內部所惑,跳不出組織之外。重視貢獻,才能使管理者的視線從“勤奮、工作和內部關係”轉移到“外部世界”,轉移到組織的成果。重視貢獻,才能使管理者努力與外界進行直接接觸,包括市場和顧客、病人、社團,及政府機構以外的公眾。

總之,著眼於貢獻,就是著眼於有效性。

四、使員工工作更具挑戰性

現代組織的有效績效,取決於在某些專業領域對知識和對各項技能的應用。隻有讓每個人適才適所,在一個和諧的團隊裏工作,組織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沒有一個管理者可以奢望具備所需要的全麵的知識和技能。他隻能在某一個領域是專家,並在與其他專家的成果相匹配的情況下,他的貢獻才是最有成果的。由於他的主要工作是產出新思想、概念和理念,在很多方麵,他的績效是無法衡量的。

此外,德魯克認為,我們對自我發展知之甚少。為此他建議,使知識工作者得到自我發展的唯一方法,是循序漸進地安排他們承擔更為艱巨的工作。一個管理者要發展他的下屬,也應該采取類似的方法。他必須意識到堅持提高員工績效的必要性,必須分配給員工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使他們承擔更多的責任,並密切注意著他們的進步,給予他們必要的指導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