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理性的年代裏組織將改頭換麵,因此漢迪預言,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麵也將有所改變。工作的時間更少了——目前一個人一生的工作時間為一百萬個小時,將來隻有50萬個小時。漢迪的預測與20世紀70年代的人不同,他並沒有預言光輝的休閑年代的到來。相反,他號召人們多花些時間考慮他們想幹的事。時間不能簡單地分為工作時間和娛樂時間,分割時間的組合是收費工作(你出賣時間),免費工作(為鄰居或慈善工作),學習(與工作同步)和回家做的工作和休閑。
漢迪說:“非理性的年代,即使第一眼看上去是所有年代的最終目的地,它仍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人們必須抓住機遇,不要忽視了地平線上的入侵者。
本書是關於工作和個人生活的‘不是關於政治’戰爭和國家的,但啟示是一樣的。
內容梗概
該書對明天的社會裏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企業的組織形式等作了令人激動的描述。全書分為三大板塊:變化、工作與生活。
一、關於變化的特點和趨勢
在書中漢迪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中的世界裏,一個新發現、新啟示、新自由的時代,我們必須用一種全新的甚至是非理性的方式對變化做出反應,才不至於像“熱水中的青蛙”一樣因對水溫的逐漸升高缺乏反應而遭受滅頂之災。
不連續的變化就要求不連續的思維。對於熟悉的事物用新的思考方式能釋放出新的能量,使各種事情變得都有可能。顛倒思維有很多種熟悉的替換形式。那些決定將每一樁雜事都當做學習機會的人會發現,煮飯是一門創造性藝術,照顧小孩是一種教育經曆,購物是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遠征。那些把人當做資產,需要維護、愛和投資的組織可能與那些把人當做成本、能省則省的組織在行為上大不相同。顛倒思維雖隻是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然而卻能使一切都大不相同。
為了更好地解釋為什麼事物不能像以前一樣連續,漢迪采用了數字這一有效的工具。第一,到21世紀初,工業化世界將隻有不到一半的人在組織中從事全職工作;第二,21世紀初,歐洲70%的工作將要求腦力技能而不是體力技能;第三,20世紀90年代離開學校的年輕人減少大約1/4;第四,1988年經合組織的社會事務部長們開會展望每5個人中就有1個是養老金領取者……變化超出了前人的估計,特別是當計算的數字涉及的是一個人的工作時間時,更讓人出乎意料。
工作時間的縮短導致的不僅是工作數量的減少,還意味著對企業組織形式有新的要求。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的衰落導致了雇傭數量龐大員工的企業的破產。剩下的是那些靠知識和創造力獲取利潤而不是依靠體力的企業。這種轉變的結果,不隻導致了對新型人力資源的要求,並且也出現了對新型企業的要求。這類企業組織結構小,相對於那些老企業,成立時間短,更靈活,層次更少。然而此類企業的影響是在數字上——隻有少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被聘用,大量的人員被排除在雇傭合同之外。另一發展趨勢是服務業的興起,大量人員轉向從事這一行業。服務業必須靈活地滿足各種變化的需求。正式員工少,雇有大量臨時工就是他們的原則。總之,可以發現:工作領域確實已經發生了改變。
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是必然趨勢。那麼,怎樣變?改變不一定是危機與災難強加於我們的,改變是自覺行為。改變是學習的另一種釋義,因此學習的理論就是改變的理論。隻有經常學習的人能全麵掌握變化的趨勢,看到變化的世界充滿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