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少琢磨人,多琢磨事:作風就是戰鬥力(2 / 3)

在農民工周祥明眼裏,陳超英也是他的“好大姐”。她募捐為農民工修繕破舊的住房,幫助失學的孩子重返學校,為他們的家鄉打井取水,過年過節,為他們送上肉和食用油,聯係包車送他們回老家過春節……

在許多人的眼裏,陳超英就是這樣一個“知心大姐”。她所做的,也許隻是一些平凡而普通的小事。但正如中建五局董事長魯貴卿所言,她是“不平凡的平凡人”。這些小事都飽含著她無言的愛,如涓涓細流,靜靜地流淌到每個人的心上。

“生活上低標準,工作上高標準”。陳超英始終保持淡泊名利的作風,才有了她高潔的品格和情操。“身外物,不奢戀”是思悟後的清醒,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是放眼未來的豁達胸懷。隻有放低欲望,堅持生活上低標準,才能夠有所作為,實現工作上的高標準。

中國文化的傳統向來注重心靈的寧靜,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品質,以求服務於社會。啟功先生說:“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對物質與利益的占有是有限的,而精神的豐富與擴大是無限的。杜絕極端享樂主義,就是要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讓社會更和諧,組織更強大。

一個人隻有拋開名韁利鎖和低級趣味的困擾,去追求高尚的事業,才能胸懷坦蕩,大展宏圖。因此,我們應當在淡泊名利上下工夫,多舍掉一些不必要的個人欲望,轉變工作作風,多替群眾考慮,做好本職工作。

無私付出,發揚奉獻精神

奉獻是一種真誠自願的付出行為,無私奉獻則是一種純潔無瑕的至高精神境界。無私奉獻是美德的弘揚,是一種心甘情願的付出。它作為一種精神追求的理想目標,使人充實、使人快樂、使人高尚。

如果我們的奉獻總是比別人多,人們終究會回報我們更多。如果我們能為周圍的人提供更多和更好的服務,則群眾必定會記住我們,而自己也會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

無私奉獻,這是永恒的優秀品質,任憑滄海桑田,鬥轉星移,永遠不會磨滅,永遠不會塵封,依然熠熠生輝,依然是時代主旋律。

10多年來,他以“雷鋒傳人”為榮,助人為樂,不圖回報,在家庭生活並不富裕的情況下,累計為“希望工程”捐款10餘萬元,先後資助180多名特困生,為這些窮孩子送去希望。

20多年來,他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累計無償獻血6萬多毫升,相當於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按搶救一個病人需要800毫升計算,可至少挽救75名為重患者的生命。

30多年來,他先後擔任礦用汽車駕駛員、團支部書記、宣傳部幹事、統計員、擴建辦英文翻譯、采場公路員等工作,在每個崗位上都兢兢業業,把工作當事業,把職責當使命,像雷鋒那樣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他就是鞍鋼集團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采場公路管理員郭明義。他很平凡,但他的事跡卻處處透著偉大;他很普通,但他的精神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郭明義每次捐助的錢並不多,為什麼會讓捐助對象如此感念?甚至要說出“他點燃了我生活的希望”?固然,捐助對象正處困境之中,需要金錢資助,但幾百塊錢未必就能解決生活學業上的諸多難題。真正打動捐助對象的,不是幾百塊錢的解難,而是送錢的行動,是噓寒問暖的關懷,是在最需要關心幫助卻連親戚都罕至的時刻,一個陌生人走進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受著生活的艱難,傾聽著煩惱與憂愁,給予溫暖而真誠的關心與鼓勵。對於他們來說,內心的確會對生活感到失望,對人情感到冷漠,是郭明義赤誠的愛心,穿透了他們內心那層堅硬的壁壘,捂熱了他們的心。

對於不少人來說,捐錢也許不是難事,真要花上時間、精力、心思去經常地關心一個陌生人,願意為一個陌生人奉獻自己的關愛,去感受他們生活的酸甜苦辣,並不容易。郭明義做到了,這正是郭明義的非凡之處,動人心魄之處,能夠感召和帶動眾人之處。

捐錢容易捐心難。郭明義們在變難為易。也正是這一份赤誠的愛心,超越了人世間的一切名利浮華,折射著人性的光輝,燭照著更多的人去更多地為他人做些事。平凡的震撼,樸素的忠誠。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大方無隅。他是時代的先鋒,他是高揚的旗幟,他的懿德高風令人肅然起敬。

所以說,無私奉獻是組織發展進步的“牽引器”。任何組織都必須不斷進步,不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先進的精神可以鼓舞人,使人們在追求新的精神境界的過程中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企業的進步。樂於奉獻,把組織當成自己的家,這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同時也是先進的精神,具有促進組織發展和個人進步的巨大作用。

“南丁格爾獎”獲得者黎秀芳,一生秉持南丁格爾“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用心靈去撫慰心靈,用生命去溫暖生命,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獻之歌,樹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1940年初,黎秀芳在南京中央高級護校畢業後,被留校當了教員。在這時,她不斷收到已投身抗日戰線的同學的來信,述說了她們那裏生活如何有意義;又收到原中央高級護校教師夏德貞從蘭州寄來的信,說西北缺乏護理人員和護理教學人才。黎秀芳等利用假期,瞞著學校,也不顧家人的勸阻,於1941年底,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征途。經過輾轉,她們終於來到蘭州。

1948年,校長李景華出國深造,黎秀芳接任該校校長。學校沒有像樣的校舍,師資力量很薄弱,學員來源很困難,教材奇缺。護理教材除一本古老的《護理病理學》和《護病原理與技術操作》講義外,幾乎全靠教員自己看書做筆記、寫講義。黎秀芳除正常教學外,就夜以繼日地翻閱資料,編寫了《基礎護理學》,以及《營養學》等幾門主要課程的講義。黎秀芳辦學嚴格,學員入學後有甄別期,實行淘汰製,從1943年至1949年,4個班共畢業46名學員。雖然人數不多,但畢竟在西北培養出一批護理人才。

1949年春,南京國民政府節節敗退,家裏人勸黎秀芳跟他們一起離開大陸,但她堅決留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黎秀芳任蘭州軍區總醫院附設高級護士學校校長。

2007年,黎秀芳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將平生積蓄拿出來設立了“為兵服務獎勵基金”,將所有遺物都捐給了組織,甚至連遺體也捐給了醫院供醫學研究。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黎秀芳依然心係工作。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儉樸了一生的黎秀芳,就像一棵紮根西北的榆槐,慷慨地為後人留下一片仁愛的綠蔭。這綠蔭,屏蔽了喧囂與浮躁;這綠蔭,透射著光明與高潔;這綠蔭,呈現著厚重與恬淡。

奉獻精神由來已久,永不過時。古代先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新時代的我們更應有無私奉獻的境界。奉獻是一種精神,源於一種利他的自覺性,是為了國家、社會、組織和他人利益而自覺自願犧牲自身利益的一種精神,社會和組織需要這樣的精神。

杜絕鋪張,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

中華民族曆來以勤勞勇敢、不畏艱苦著稱,曆來講求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情。我們是靠艱苦奮鬥成長壯大、成就偉業的,是靠勤儉節約發展事業、建設國家的。艱苦奮鬥是基層工作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基層工作者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係的一個重要法寶。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儉之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可以使人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自勉自勵,不懈奮鬥;如果丟掉這種精神,沉湎於享樂,就會消磨人的意誌,摧垮精神防線,成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俘虜。因此,在新的曆史時期,在基層工作中,我們也要把艱苦奮鬥精神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傳下去。

“師傅,我上!”福建省福州電業局送點部帶電班馮振波學徒三年,說得最多的是這句話。一次,古福線一座20多米高的克裏姆林宮型鐵塔急需帶電整座更換,技術難度很大。當時福州隻有這一條220kv雙回路輸電大動脈,如果停電施工,就意味著整座省城將停電。緊要關頭,馮振波主動請纓,積極補位,攬下了這個“瓷器活兒”,而且一舉成功。

有人算了這樣一筆賬:馮振波帶電班每年帶電作業增供電量在1000萬~3000萬千瓦時,20年下來,共增供電量約4億千瓦時。如果按1千瓦時可產生4元的產值來計算,相當於增加工業產值16億元。

身在基層,我們都應該像馮振波一樣有節約意識,不要像機器一樣隻做分配給自己的工作。我們要堅守“節約下來的都是利潤,省下的就是賺到的,節約的越多,利潤也就越多”這一理念,隻有每個人都擁有了這種理念,才能使基層群眾獲得更多的利益,同時,自己也能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