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浮躁,呼喚踏實肯幹的精神
輕浮急躁的人,好比浮萍,哪裏都可以漂得過去,但在哪裏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隻有褪盡浮躁,才能沉澱下來,才能生根發芽,也才能真正長大。
進步是一點一滴不斷努力得來的,就像房屋是由一磚一瓦堆砌而成,攀登珠穆朗瑪峰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每一個重大的成就都是由一係列的小成就累積而成的。拒絕浮躁,才能精益求精。
“獨臂英雄”丁曉兵參軍20多年,榮獲284麵獎牌證書。他有軟肋骨炎、膽囊炎、胸膜炎、嚴重的下肢靜脈曲張、肋下神經痛,他的右臂由於缺乏運動,右肩功能退化,形成肩周炎……這份讓人鼻子發酸的傷情清單,是一個40歲獨臂男人的身體狀況。丁曉兵所有的成就,都是在這樣的身體狀況下取得的。丁曉兵的成功靠的不是智力,而是不驕不躁的精神品質。
每年清明節,丁曉兵都要帶全團官兵去祭掃烈士陵園。在肅穆的陵園裏,丁曉兵每次麵對烈士的墓碑,神情總是那麼莊重,那麼嚴肅。他說,每一次與英靈對話,自己的心靈就會得到一種洗禮,就會從浮躁歸於寧靜。
基層軍人要像“獨臂英雄”丁曉兵那樣不斷進行反省能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精神狀態。軍人出身的華為總裁任正非說:“為什麼要強調自我批判?……即使用雞毛撣子輕輕打一下,也比不打好,多打幾年,你就會百煉成鋼了。”
我們應該把甘心從基層做起當做自身工作的一個原則,不因事小而忽視,不因事情簡單而鬆懈。當我們以做大事的心態來對待基層小事,自然能為自己由基層走向高層打下基礎。
在工作中,任何基層的事,都會事關大局,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件細小的事情都會通過放大效應而突顯其重要影響。工作無小事,任何事情都是由一個又一個小事構成的。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都是企業運轉的一個重要環節,他們的工作質量會影響到整個企業的工作質量。因此,作為一個員工,隻要是工作上的事情,無論事大事小,我們都要端正工作態度,努力去做好。
在宣威,私營老板積累巨額財富之後回報村民的不少,但放棄企業回村帶領村民進行“造血式”生態農業發展的卻不多。羊場鎮茨營村委黨總支書記瞿廣雲,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變賣自己的企業之後回到村裏,為村民拉電線、修路建閱覽室,連續2次高票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和村委會主任。
這位年近六旬的前老板、現村官,用了一句樸素的話語總結這一切:“我不求名,也不求利,隻求能為群眾多辦幾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這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10多年前,在經濟大潮的湧動下,瞿廣雲趕上了好年代,辦企業並且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盡管財富越來越多,但他始終覺得個人富有不算什麼,因為家鄉父老還貧窮。
他一直牽掛著家鄉的父老鄉親。每一次回到村裏,都會看到村裏的壩溝淤泥沒人清淤,公益事業沒人辦,鄉親們發家致富路子慢,村民怨聲多。他回到村裏後,在群眾的推薦下,58歲的瞿廣雲以高票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並且連續任了兩屆。
自他上任以來,在他的帶領下,茨營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踏進茨營村的地界,道路清爽、村民熱情,道路旁已建好排水溝。瞿廣雲介紹說:“像我們這樣的鄉村路,如果排水溝不通,路墊的再好,隻要一到雨天就很難通行。這條排水溝是2007年我上任時才搞的,施工時嚴格按照標準,排水溝旁的地基都用石頭壘起來,每年我們都拉些沙石,組織人員進行維修,同時我們還製定了一係列措施,比如說,村內主道不準拴養牲畜和散養家禽,不準車輛和其他機械停放在路麵上,不準堆放土堆、糞堆、草堆,垃圾不準倒在路麵和排水溝內。”
走近茨營村,一排排整齊的平房,一片片金黃黃的稻穀一眼望不到頭,一條條寬敞的水泥路映現在眼前,村民們說:“從兔場、陳灣下來的稻穀中,一處都沒有我們這裏的好,要不是瞿書記當年帶領我們大家把溝淘通,是不可能有這麼好收成的。 ”
茨營村的發展變化傾注了瞿廣雲和村幹部們的心血,也傾注了淳樸的茨營村村民的辛勤汗水。一個優秀、務實的基層班子帶頭人,可以更好、更快的帶領鄉村走上致富之路,這也許就是瞿廣雲的價值所在。
工作之中無基層小事與高層大事之分。就像瞿廣雲回村帶領大家致富的實例所顯示的那樣,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基層小事都可能會影響你的業績,不要小看基層小事,不要討厭基層小事,隻要有益於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無論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全力以赴。用基層小事堆砌起來的工作才是真正有質量的工作,用基層小事堆砌起來的事業大廈才是堅固的。
有一句話說得好“心穩了,手也就穩了”。在工作中,我們要擺正心態,對自身素養、品行、學識進行修煉,注重基層的小事。千萬不要因為小或者低微就持鄙視的態度,這會使你失去一次修煉的機會,也減少了一次提高的可能。
淡泊名利,掙脫欲望的枷鎖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們仍然不能驕傲自滿,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拋棄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然而,在日常的基層工作中,我們也不時聽到另外一種聲音,他們認為在物質生活豐裕的今天,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應該以享樂為先。這種思想是極為危險的,也是基層工作所不能容忍的。人生來時雙手空空,卻要讓其雙拳緊握;而等到人死去時,卻要讓其雙手攤開,偏不讓其帶走財富和名聲……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就會對許多東西看淡。有時候,浮躁太多,是因為欲望太多。是欲望吹大了浮躁的“氣球”。很多人浮躁,就在於過於放縱自己的欲望,一心追逐於物質的享受。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戴維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戴維斯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裏踱來踱去,越踱越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慢慢地,舊物件挨個兒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戴維斯坐在帝王氣十足的書房和睡袍裏,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戴維斯被一件睡袍脅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則是被過多的物質和外在的成功脅迫著。很多情況下,我們受內心深處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驅使,自尊和虛榮不斷膨脹,著了魔一般去同別人攀比:誰買了一雙名牌皮鞋,誰添置了一套高檔音響,誰的工資又漲了,職務又升遷了……這些都會觸動我們敏感的神經。一番折騰下來,盡管錢賺了不少,也終於博得別人羨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眾場合擁有一兩點流光溢彩的光鮮和熱鬧以外,我們過得其實並沒有別人想象的那麼好,這種人生隻是在虛榮和欲望導演下的一種浮躁生活罷了。
明代的《解人頤》中,有一篇很有哲學意味、描述人類欲望無止境的白話詩:“終日奔波隻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裏足,除是南柯一夢西。”真是精辟,將人類無窮的貪欲說盡了。照著詩中所言,若一味任著自己的欲望發展下去,人生真是苦累不堪。
當然我們也並不是指責人的欲望,而是在基層工作崗位上,要做到淡泊名利,謹防欲望的無限膨脹,安於工作,在工作中幹出成績。
中建五局土木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兼工會主席陳超英辦公室的抽屜裏,躺著18張特殊的借條。
“今借到陳主席2000元”“今收到公司上大學經費3500元”……陳超英走後,工會幹事歐麗華查遍曆年賬本,告訴記者:“這些錢都是陳姐自掏腰包的。”
“沒有陳大姐的鼓勵,我根本沒有勇氣活下來,可是現在我和孩子都還來不及報恩啊!”職工遺孀湛冬桃看著這些永遠也“還不了”的借條,已是泣不成聲。
從2003年3月到2008年1月,隻靠著一月兩三百元工傷撫恤金生活的湛冬桃先後寫了6張字據,從陳超英手裏“借”走17010元。她的低保,是陳超英為她奔走申請的。她醫治胃病的手術,是陳超英墊錢做的。她女兒的學費,也是陳超英湊的。
有人估算,這些年來,陳超英前前後後資助過別人20多萬元。和陳超英一起工作的工會同事說,陳超英資助別人,沒打條子的比打了條子的要多得多。
“譬如職工遺屬,看不起病的、上不起大學的、生活不下去的問題,有些已經超出了企業能夠照顧的政策範圍。”土木公司前黨委書記於建國說,一直到最近七八年裏,還有三四個職工遺屬每年從陳超英手裏拿到過少則幾百、多則上千的補助,“都以為是公司在長期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