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抱怨困境,從失敗中成長
在基層中,你是否常常抱怨自己從事的工作困難太多,前途太渺茫?是否會麵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呢?那麼,請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少一些抱怨,從每一次失敗中學到教訓,把每一次的失敗當成為成功積聚經驗,那麼失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筆極為寶貴的財富。
另外,我們要想讓失敗的結果改變,首先必須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待困難的態度,把困境當成對自己的考驗,以一顆積極進取的心態去麵對。我們成功和進步的關鍵就在於:不再抱怨困境,在苦和累中積澱。
趙福林是貴州省長順建材集團總裁,一個憨厚可敬、搏擊商海的布依漢子,他為人和藹,風度翩翩。然而提起他的創業史,卻似乎隻能用“異常艱辛”來形容,通過十多年來的艱苦奮鬥,由他創辦的長順建材集團迅速發展壯大,目前有高級工程師18名,中級技術職稱人員158名,員工1800餘名,集團總資產達5億元。
想當年,已是而立之年的趙福林,籌集了5000元資金,邀約幾個不甘貧困的布依漢子,到遠離縣城的一個叫萬衝的地方去挖煤,這一次,算是趙福林第一次創業。由於資金困難,設備簡陋,他們僅靠“一鋤一朵火、一鍬一塊煤、一步一叩首”的原始操作方式,在低矮“狗爬式”的煤洞裏掙紮。
趙福林白天與工人一道勞作,夜晚和大家擠在四麵來風的工棚裏,數著天上的星星,盤算著怎樣應付更艱難的明天。那年,趙福林沒吸過一支煙,沒喝過一滴酒,未進過一次城。盡管如此,到年終結賬時,還是虧了近兩萬元,這個數字對趙福林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接下來,工人們一個一個悄然離去,趙福林獨自躺在工棚裏,苦苦思索過去的一幕,他望著蒼穹,淚水悄無聲息地流了下來。躺了三天三夜後,他毅然地站了起來,邁開了更加堅定的創業步伐。
第二年,趙福林在長順縣創建了礦物加工廠。建廠之初,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管理粗放、生產效率低。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效益每況愈下,工資發放非常困難,工人們像上次一樣,一個個都悄然離他而去,趙福林又成了“光杆司令”。 白白辛苦一年,十幾萬元的外債又壓在肩頭上,他再次陷入了沉思。
麵臨這種窘迫,是蕭條、是冷落、是苦澀……然而,憑借執著尋求發展機遇的決心、膽識和才智,他在困境中再一次凜然而立。經過反思,趙福林深深體會到手工作坊式的生產,影響了產品的品質和銷售,隻有學習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於是,他毅然參加了西南化工函大學習班,通過學習新的知識,結合兩次失敗教訓,趙福林樹立了新的企業發展理念。之後,他再次舉債開廠,將產品的粗加工改成精加工,終於逐步打開了銷路,礦物加工廠起死回生。
趙福林的經曆告訴我們,成功不在學曆,也不在出身和地位。成功就是每個麵對困境的努力累加的結果。隻有端正態度,不抱怨困境,不怕失敗,才能在機遇麵前遊刃有餘。
我們一方麵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增長智慧,另一方麵還要永遠保持在失敗中積累實力的冒險精神。在基層,我們難免會遇到挫折與失敗,每個失敗,每個打擊,都有其意義,因為困苦能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
2007年10月24日,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10餘天後,經過40萬公裏的星際飛行,“嫦娥一號”順利抵達月球並實現繞月。中華民族終於圓了千年奔月的夢想。
航天飛行指揮控製中心內,人們歡呼跳躍、擁抱握手一刻,電視鏡頭捕捉到了這麼一個鏡頭:孫家棟走到一個僻靜角落,悄悄地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偷偷擦眼淚。
孫家棟說,當時的心情,一方麵為國家為民族感到自豪,另一方麵也感覺到航天這個集體沒有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期望,這兩種心情摻和在一起,加上壓力突然一釋放,感情就難以自抑。
2004年出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時,孫家棟75歲。探月工程風險太大,很多人認為,這個工程一旦出現問題,已是“兩彈一星”元勳的孫家棟70多歲前的輝煌曆史會受影響。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榮橋說:“他是懷著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滿腔熱情來的。”
“當時最大的挑戰,就是第一次進入深空。衛星跑出40萬公裏,是第一次。以前所有衛星都隻和地球有關係,屬於雙體運動。‘嫦娥’離開地球去月球,變成三體運動,也是第一次。”孫家棟肩上不能說沒有壓力。
當年“東方紅一號”,完全可能早一些發射,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在1969年底又用3個月時間對衛星進行質量複查研究,最後終於放心地把衛星放上天。足見第一次的難度。
孫家棟再次顯露總設計師本事,化繁為簡,創新利用現有的火箭、衛星和航天測控係統,確定了“嫦娥奔月”方案。當嫦娥衛星一發射出去,人們看到的是一串串數據,一條條曲線。但在孫家棟眼裏,速度曲線往上走或者往下走,所代表的衛星狀態,那是清清楚楚。衛星被月球成功捕獲一刹那,速度值有個拐點,孫家棟感覺自己的心都要跳出來。
孫家棟外衣胸口經常別著一個航天標誌的圓形徽章,標誌中間是個類似火箭的形狀,往外是三個圈,分別代表三個宇宙速度,也代表人類航天夢想的三個階段。他為之奮鬥了幾十年。
孫家棟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賜給的,而是在困境中成長起來的。遇到困難和失敗能積極應對,一再嚐試的人,才能在失敗中汲取營養,使自身實力變強變大,從而取得成功。
拿破侖·希爾說過:“千萬不要把失敗的責任推給你的命運,要仔細研究失敗的實例。如果你失敗了,那麼繼續學習吧,可能是你的修養或火候還不夠的緣故。你要知道,世界上有無數人,一輩子渾渾噩噩、碌碌無為,他們對自己一生平庸的解釋不外是‘運氣不好’、‘命運坎坷’、‘好運未到’。這些人仍然像小孩那樣幼稚與不成熟,他們隻想得到別人的同情,簡直沒有一點主見。由於他們一直想不通這一點,才一直找不到使他們變得更偉大、更堅強的機會。”
在基層工作中遇到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放棄了總結經驗,放棄了將經驗化為自身實力的機會。
堅定信心,迎難而上
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進一步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進一步挖掘潛力、促進發展,進一步求真務實、真抓實幹。這正是基層人員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精神。
每一項工作都有難度,尤其是重要的工作,難度更大。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我們迎難而上,認真完成。試想,如果一個人總是逃避困難,躲開挑戰,那麼他怎麼可能做好工作,贏得群眾的喜愛呢?所以,在遇到難關時,不如勇敢一些,迎難而上。
1989年,在一陣“出國淘金熱”中,張蘭舍下了年僅8歲的獨子,一個人踏上了前往加拿大的打工路。她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賺錢,賺夠了兩萬美元就回家。張蘭從小打籃球,有這個體力和精力。一份工不過癮,掙得太少,最高的時候一天打6份工。在餐廳洗盤、擦桌子、扛豬肉,在美發店幫人洗頭。無論是多麼累,多麼髒的活,她都沒有退卻,而是迎頭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