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徹底清除7大錯誤經營觀念(1 / 3)

1.錯誤一 傍大賣場開店客源穩定

選對合適的位置無形中為生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小店與大型連鎖商店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一般說來,大型連鎖商店資金雄厚,常常會大手筆的進行宣傳,傳單派發、電視廣告的力度以及統一的店麵裝潢。但是小商店沒有那麼多的資金進行大範圍的宣傳。因此一些小商店喜歡跟風大型連鎖商店,想借助大商店的影響力。它們這樣做,真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嗎?

事實證明,如果小型商店不顧實際情況一味地效仿大型連鎖商店在繁華地段開店,不但不能占到光,反而會使自己陷入困境。因為繁華地段雖然交通便利、流動人口也多,但店鋪租金裝潢費用相當高,這對大型連鎖商店來說也許並不意味著什麼,但是對於小商店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另外,大型連鎖商店的商圈常常會與其他同業的商圈重疊,並且旗下的連鎖商店之間的商圈也會重疊,周圍店鋪林立,真正到小店光顧的顧客量會非常有限。但是如果你的商品很有特色,即使開在偏遠的地方也照樣可以賺到錢。

馬小姐有一位同事是個甜品狂熱愛好者,有一次馬小姐的同事告訴她,在她家附近有一家超級好吃的甜品店。這家甜品製作的小巧精致,口味多元,包裝也很獨特精美,在網絡上一直有很高的人氣和口碑。從大學時期開始,馬小姐在這裏居住了5年以上了,在同事告知之前,甚至連她家附近有一家甜品店都不知道。這家店距離我家走路隻需要十分鍾,她卻從來沒有光顧過,而同事住在地鐵一小時才能到的地方,卻依然每個月不惜跨越半個城市光顧那家甜品店三、四次,提起甜品時也首先會想到那家店。

從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傍大賣場不一定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小巷子裏一樣有商機。並且在小巷子裏開店,還有不少合優勢,首先小巷子裏往往租金較低,能夠節省下更多的流動資金用於商品銷售;其次周圍競爭對手少,往往同類型的商店僅此一家,周圍的居民自然都成為了潛在客戶;再者通過創造自己的不同於其他商家的經營特色,借此來吸引居住範圍較遠的顧客,遠遠比鎖定商圈得到的效益高,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對於小型商店來說,發掘自家的特點比傍大賣場更重要。我們周圍,不乏這樣的例子:有地處偏僻的幽靜小巷但風格鮮明的服裝店,引來眾多客戶甚至是外地客戶前來淘貨;有因技術良好口耳相傳,而讓無數顧客登門造訪的美容店;也有通過網路社群宣傳而人氣高漲的烤魚店。有時這些遠道而來光顧的客戶比傍大賣場的小店還要多,所以小型商店不該劃地自限、把目標鎖定在繁體地段,而應該仔細發掘自己的特點,找到顧客上門的理由,並找到合適的促銷手段,從而吸引更多的顧客。比方說,如果客戶主要是周圍的居民,可以通過積分、會員卡等促進客戶長期消費;如果宣傳方式透過親友介紹口耳相傳占較大比例的商店,可以增加顧客介紹顧客的優惠;如果是上班族經常聚餐的商店,可以加強在公司企業、機關團體的宣傳;如果是逛街購物之後順道光顧的情形較多,就可以多到購物場所進行宣傳。總之小型商店不見得非要擠進繁華地段,隻要有自己的特色,照樣可以吸引人。

2.錯誤二 市場不景氣時不能開店

不少商家認為,市場不景氣不適合開店,事實真是這樣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市場越景氣開店的人越多,競爭也就更加激烈。相反,市場不景氣時對手減少,也不失為開店的好時機。回顧曆史不難發現,經濟蕭條並沒有讓所有企業都一蹶不振,有很多品牌恰恰在經濟最低迷、最蕭條的時候脫穎而出、大放光彩。同樣是麵對不景氣的市場,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小店一定可以得到長足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初,一場全球性的石油危機給美國帶來了通貨膨脹,好萊塢電影的海外市場受到重創。通脹雖然曾一度造成好萊塢電影在海外市場的不盡如人意,但此時的好萊塢及時調整了策略,將注意力轉向了美國國內市場,製造創新型的動作片迎合國內的黑人觀眾群,這也為日後好萊塢在非洲市場的壟斷性地位奠定了基礎。而在全球範圍內,好萊塢將眼光放在了兩個經濟衰落並且非英語語係的電影大國——墨西哥和阿根廷上,並迅速占領了這兩個重要的市場,促進了好萊塢全球性的發展。

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好萊塢為什麼卻得到了發展了?原因在於它能夠根據消費者心理的變化推出相應的調整策略。除此之外,商家要想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盈利,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洞察消費者的心理變化

想要在市場不景氣時開店就必須洞察到消費者的心理變化。經濟不景氣,必然導致消費者的收入縮緊,購買力會隨之減少,購買的方向也會有所調整。購買重心會放在生存必需品尤其是食品上。像冰箱、電視、洗衣機一類的雖然也是生活必須,但完全可以找到替代品。而奢侈品的購買就必然會減少了。但是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經濟蕭條時期奢侈品企業存活率比其他企業都要高,因為人們的心理會隨著經濟的變化而變化,奢侈品此時的安慰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2.強調品牌價值

當美國經濟蕭條時,那些高檔消費品不但沒有遭受重創,反而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高級咖啡廳、高檔麵包店的銷售不降反增。這跟他們的品牌建設有著極大的關係。

品牌的建設是一個持續長遠的規劃,其實是與經濟環境沒有直接關係的。當經濟蕭條時,很多企業隻關注如何壓縮成本繼續生存,而忽視了品牌建設。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偷偷給產品加價,也許短時期內能夠維持一定的利潤,但絕不是長遠之計。漲價雖然是成本增加所導致的,但是在消費者看來是在趁著物價上漲進而抬高自己的價格,大發“國難財”。為了漲價而漲價必然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同,品牌的價值也會降低。等到經濟危機過後,趁機哄抬物價的品牌必然遭到市場淘汰。

3.尋找市場空隙見縫插針

競爭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依然存在,有的人隻看到經濟不景氣的絕望,而有的人則能看到機會,捕捉到市場的空隙。富有遠見的店鋪抓住這個機會,在別家店鋪紛紛倒閉之時逆流而上反而能得到極大的發展。

總之,市場不景氣即是危機也是機遇。因為很多競爭對手會在此時同樣經曆著經濟不景氣帶來的煩惱,甚至會選擇退出市場競爭。而小店此時開業,完全有可能借助危機打敗競爭對手打敗,擴大市場份額。小店不僅僅能夠在市場不景氣時生存,甚至能夠在市場不景氣時得到發展。

3.錯誤三 價格越便宜越好賣

不少商家在開店初期,對自己的商品如何定價有些茫然。往往很多人都陷入這樣的誤區,認為剛開店沒有口碑和信譽,就用低價策略來打開市場。他們會調查市場上同類產品的最低價格,然後給個比那個價格還低的價格。事實上,價格越低不一定就會越受歡迎,以低價爭取顧客不是小店明智的選擇。

有一家M牌牛仔褲,品質出眾,在剛開業的時候,想要以便宜的價格打敗對手占領市場。本來同類的牛仔褲售價都在200元左右,M牌就以150元的價格出售。可奇怪的是卻很少有人購買。於是M牌不斷降價,最後以低於成本的100元清倉甩賣依舊無人問津。一個頑皮的孩子在店外的廣告上加了個0,變成了“1000元出售優質牛仔褲”,而之後的顧客居然多了起來,慢慢的庫存竟然銷售一空了。年輕人還會炫耀自己穿的是M牌牛仔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