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人活泛(1)(2 / 3)

羅登強的這一“變”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其實隻緣於他簡單的目的——就是如何能延長荷花的花期,開發冬天也能開花的荷花,彌補冬天淡季的經營缺陷。對於創富者來說,不論你最後要做的事情有多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明確而簡單的目標,所有的“變”都圍繞這個目標,這樣才能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

要解決市場運作中“變”的基本問題,不外乎以下三點:(1)了解誰是你的顧客。(2)了解應該為顧客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3)了解應該如何有效地提供這些產品和服務。

2.打破傳統,以變求存

“變”是一種哲學,體現在商業上就是打破框框,破舊立新,找到事物的發展規律,采取相應而又靈活多變的措施。精於此道的商人就善於對市場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實行預見性經營,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市場優勢,永遠走在時代潮流和同行的前列,自然就能獲得多數人得不到的財富。

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講: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0天;海爾總裁張瑞敏“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華為總裁任正非大談危機管理。這些都不是危占聳聽,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生存法則——優勝劣汰。你不創新,別人就會超過你,社會和市場就會淘汰你。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的最高目標是要不斷發現新的東西,因此要想在科學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用與別人不同的方式、別人忽略的方式來思考問題。”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科學研究,也適用於商業經營。

藝術大師畢加索指出:“創造之前必須先破壞。”破壞什麼呢,傳統觀念和傳統規則。麵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隻有敢於挑戰規則、打破常規,才能有所作為、擺脫危機、獲得商機。

位列2002年《財富》雜誌500強第88名的日本最大的IT與通信企業日本富士通株式會社,近年來就大膽打破傳統,力行管理變革。1993年,富士通開始推進在當時日本人看來幾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人事製度改革——在全公司範圍內實行“終身製轉向工作成果製”的組織變革。當時幾乎所有的日本大企業都還在沿用貫徹多年的雇傭終身製,員工早已經習慣了將公司當作一個終身廝守的大家庭。此項改革宣布後,立刻在日本經濟界引發震動,富士通麵臨的壓力很大。

但變革始於正視事實。當時,在全球IT產業中,日本企業正麵臨來自更具創新性美國企業咄咄逼人的競爭,提高公司創新能力是富士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傳統的雇傭終身製已經難以適應IT產業的飛速變化。

於是,富士通於1993年開始逐步實行“成果製”。其主要內容包括:引進目標管理、設定評價製度與收入相聯係。首先讓員工自己製定工作目標,然後與自己的頂頭上司商議目標是否合適,可升可降。工作目標製定後,此後一年中員工就要為達到其目標而努力工作。一年後,員工如果沒有達到預計的工作目標就要降薪或被炒魷魚。此項製度實施近10年來,也有員工因沒達到工作目標而遭受懲罰,但是大部分人在製定工作目標後都會努力工作,並在完成任務後獲得加薪,或升級,或升職。公司上下對“成果製”已經非常認可。

“工作成果製”引進成功之後,富士通從1999年開始進一步倡導“能力主義”。公司高層主張廢除企業內部白領階層和藍領階層的區別,建立能夠充分發揮每位員工能力和工作熱情的體製。富士通將按資曆劃分等級的做法改為以職責判定等級的製度,不再以學曆和年齡進行管理,主張取得顯著成績的人員應該晉升快,加強職責評價與報酬的聯係。

從2000年起,富士通就規定所有員工的評估必須根據成果,而不是從年資角度看問題。此項規定一宣布,立刻成為日本各大報紙的頭條。這也從另一個方麵反映了在頗為保守、求穩的日本企業界,推進變革所麵臨的壓力實在不小。富士通能夠引領日本企業變革之風,與其自身強烈的危機感有關。

富士通自成立之日起,便是一個充滿危機感的企業。它沒有一棟自己的大廈,東京總部所在地是租用的辦公樓層,因為公司領導層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一直保持危機感和緊迫感,才有不斷求索發展的動力。

這些變革為富士通帶來了活力,進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2000年,其營業收入已經從1993年的279億美元增長到472億美元,位列財富500強第45名,成為規模僅次於IBM和惠普的世界第三大IT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