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陳銀海就是靠“冷門”發家的,而這個“冷門”就是生產電腦打花機。他當年來港時,僅是“打花”(即機繡)小學徒。後來他自己買織機當老板經營,可1967年就因虧損關了門。空有一身“打花”本事,陳銀海卻無用武之地。時來運轉,在1978年的電腦熱潮中,他慧眼獨具,認為可用電腦取代人手從事“打花”,這件還無人問津的事一定大有前途。盡管此時香港“打花”業很難請到人,但他還是投資研究打花電腦,幾年後便研究出兩種型號。質量上乘的電腦打花機,受到各廠家的垂青,產品打人大陸、香港、歐美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年營業額達數千萬元,他也成了生產電腦打花機的巨頭。他經營的這個行業在當時足個“冷門”行業,別人很難插足,產品處於霸主地位,為他帶來了滾滾財源。
西歐著名蚯蚓大王溫施,15年前曾看到一本《意外之財到處有》的朽。書中提到:住在水邊的人如果隨手飼養一些蚯蚓賣給釣魚的人,也不失為一條牛財之道。當時溫施並沒有放在心上,因為他不住在水邊。
以後他搬到北大西洋的特雷非島,有次打掃後院時忽然發現了兩條小蚯蚓。就在這一刹那,他忽然想到19年前在書中看到的那條“生財之道”。於是,他飼養起這些終日辛勤勞作於地下的小生命來。開始,他隻賣給那些釣魚的人,後來擴大為飼養場,購置設備辦起“蚯蚓罐頭廠”,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壟斷了中歐幾國的蚯蚓市場。他那強有力的競爭使老牌加拿大“罐頭蚯蚓”多次敗下陣來,拱手將第一把交椅讓給了溫施。1987年,溫施蚯蚓聯合公司的年銷售額已達到2億美元。
中國人做生意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喜歡追風趕浪,羊俏養羊,豬俏養豬,什麼東兩時髦搞什麼。雖然一些跟風早的人賺了錢,但大多數人卻僅僅是圖了個熱鬧。20世紀80年代中期辦小棉紡廠賺錢,許多人便一窩蜂地去辦,結果造成嚴重的供過於求,大多數工廠因需求不足而被擠垮了。20世紀90年代初搞房地產時髦,許多人便一個勁地去炒房地產,導致嚴重的經濟泡沫,現在海口市還有數以百計的“爛尾樓”就是當時房地產熱留下的病症。其實創業經商,並不是都要選擇那些熱門項目、時髦項目,而要根據自己的資金實力、個人條件、周邊環境等而定。別人賺錢的項目並不見得適合你,別人發財的事情你不見得做得來。
對於一些白手創業者來說,缺資金、缺經驗、缺背景、缺關係,在競爭激烈的熱門行業中很難有立足之地。在此情況下,不如另辟蹊徑,開拓一些別人瞧不起或者根本沒有瞧過的冷門生意,從市場競爭的縫隙中尋找財富。很多時候,冷門生意由於競爭對手少反而更好賺錢。
所以,要把自己放在有競爭優勢的地方,離開競爭激烈的領域。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要想出人頭地,就要找那些沒有“老虎”的山頭,為什麼一定要跟它去廝拚呢?
目前,市場上有太多人追求熱門行業、熱門職業,經常是大家都往一條路上擠,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以才有了“網絡泡沫”、“MBA泡沫”。市場是變化的,進大學時還是人才短缺的熱門專業(如金融專業),畢業時就可能找工作都困難。這個世界變化快,現在的“熱門”,可能很快就會變成“冷門”;現在的“冷門”,可能就是以後的“熱門”。因而,選擇行業跟炒股票的道理一樣,應避開競爭過於激烈的行當,選暫時不那麼起眼、引入注意的行業或職業,做行業的“弄潮兒”。就算足夕陽產業,社會也有相對的發展空間。重工業不是夕陽產業嗎?去年開始鋼材價格暴漲,鋼鐵公司的股票不也節節上升嗎?就算是不起眼的針,現在仍有廣闊的市場。所以,我們不妨選擇那些暫時“冷門”的行業,或許能找到更大的利潤空間。
6.變角度,從另一麵看問題
人隨著年齡、閱曆的不斷增長,會自覺不自覺地積累一些直接和間接經驗,並在思考問題時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其通常能幫助人們在直覺下做出最快、最好的反應,但也容易成為一個人思維上的障礙。突破不了自我,就會造成自我封閉,一直在一定的小圈圈內打轉。
孔雀開屏時,從正麵看確實非常之美,可是假如你繞到它背後,看到的卻是光禿的屁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許多事物如果換個角度看,就有可能得出意外的結論。很多人在創富過程中,想問題、辦事情往往表現出一種思維定式,憑經驗、想當然、墨守成規地隻往一個思維角度想,且隻有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殊不知,這樣往往會把人逼向“死角”。凡事切忌一條道跑到黑,碰到死角或遇到迷宮,就要轉個方向或換個角度,這樣你才會有好的發現、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