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過這樣的經曆:跑步時,如果我們中途停下來,休息一下再起跑的話,就會感到四肢乏力;如果我們一直跑下來,麵對越來越近的目標,就會充滿力量。人就是這樣,隻有在不斷的奔跑中才不會失去力量,隻有在不斷的奮鬥中才不會削弱鬥誌。
著名小品演員趙本山可謂家喻戶曉,而他作為商人的角色卻鮮為人知。在福布斯評出的2005年中國名人榜中,趙本山以年收入1300萬元人民幣的身價榜上有名,在100位中國文體界名人中排名第14位。
趙本山出生在鐵嶺農村,20世紀80年代,在鐵嶺已小有名氣的他偶爾被薑昆看中,並推薦給了央視。有趣的是,成名之後的趙本山卻不是靠小品表演發家的,而與煤炭息息相關。1993年,趙本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沈陽本山藝術開發總公司,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個公司除了做文化、廣告和影視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業務就是從事煤炭經營和煤炭運輸。在東北這個傳統重工業基地,趙本山就是靠煤炭買賣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但精明的趙本山心裏非常清楚:對於自己來說,煤炭生意隻是積累資金和經商經驗的手段,絕非長遠的事業。要想在商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隻有回歸老本行——文化,這才是自己真正擅長的。於是,趙本山毅然中止了煤炭生意,把賺到的錢用來投資文化產業。經過十幾年的打拚,他最終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成為文化產業的大贏家。
2002年,他的第一部電視連續劇《劉老根》在央視一套播出之後,立刻產生了轟動效應。人們發現:雖然這部電視劇在藝術上尚有許多值得推敲之處,但它卻以並不討好的農村題材上演了收視率的奇跡,並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極大的反響。之後,趙本山一發不可收拾,又先後自編自導了《馬大帥》、《劉老根2》、《馬大帥2》等多部電視劇,且都取得了同樣火爆的效應。
趙本山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本山藝術學院的校長。一直以來,趙本山都希望能在沈陽建立一所藝術學院,用來培養專業的藝術人才,同時將傳統的東北“二人轉”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在北京、沈陽眾多與自己有合作意向的學校中,趙本山最終選擇了遼寧大學,成立了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該學院為藝術類全日製本科,由趙本山出任校長,由遼寧大學提供宿舍、部分師資以及其他辦學硬件。幾經發展下來,本山藝術學院已在教育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獨特新穎、生動活潑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縮短了課堂與舞台的距離,為影視劇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演員。本山藝術學院的建立,讓趙本山最終擁有了以演出業為主,以影視製作業為依托,以藝術教育業為基礎的全方位文化產業,也使他在商界的開拓成為名人經商的成功範例。
作為商人的趙本山是靠自己作為演藝明星的巨大影響力在商界打拚的,他的王牌就是自己“小品王”的稱號和深厚的人脈關係。無論在演藝舞台上,還是在商場上,他無疑都是成功的。他的不斷進取和開拓精神,值得人們借鑒。
世界上的人很多,但真正有出息的人並不多。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始終都存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奮鬥的話題。人不管到了什麼年齡,同樣麵臨著一個“不進則退”的法則。
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要有進取心,這樣我們才能前進;隻有進取,我們才能不斷發現自身的不足並加以改正;隻有進取,才能更加完美……總之,保有一顆進取心,對你、對周圍的一切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生命的輝煌在於不斷的進取、超越。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年輕時發明了許多驚人的東西,而晚年的他失去進取心,再也沒有重大發明了。可見,失去進取心的人,其生命不會有多大意義,因為他失去了對生活的執著與熱愛。
成功其實是不難實現的,它與天分無關,現實中有很多天資聰明的人最終平淡無奇,也有很多被公認為笨蛋的人最終卻創造了奇跡。凡是成功地將願望轉變為財富的人,都相信一句話:腳比路長。我們都知道20世紀80年代的“四大天王”,其中劉德華漂亮比不過黎明,跳舞比不過郭富城,唱歌比不過張學友,可他生命不息、進取不止,現在已取得比其他i位高得多的成就。進取不止就能造就傳奇,希望正在創富路上奔波的人們記住:不停歇地進取下去,你也會成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