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捐給教會,教會不接受,說那是腐朽的金錢。但他不顧這些,繼續熱衷於這一事業。聽說密歇根湖畔一家學校因資不抵債而被迫關閉,他立即捐出數百萬美元,最終促成國際知名芝加哥大學的誕生。此外,他還創辦了不少福利事業幫助黑人。從那以後,人們漸漸理解了他,開始用另一種眼光來看他。他造福社會的“天使”行為,不但受到人們的尊敬,還給他帶來用金錢買不到的平靜、快樂、健康和高壽,他在53歲時已瀕臨死亡,結果卻以98歲的高齡辭世。
人們在諷刺那些富翁時喜歡說一句話:“窮得隻剩下錢了!”但是如果從來不曾擁有一定的物質財富,根本沒有體會到金錢到底是什麼,當然也無法客觀地認識擁有金錢的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
金錢能為人服務,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目標。對於享受、歡樂、幸福、情愛、道德、公理和正義,我們首先要產生需求,然後才追求的可能。若離開金錢,我們的一切人生目的都隻能是夢想,並最終演化為滿腹牢騷。然而,如果失去人生目標,金錢就隻能是洪水猛獸,成為人類欲望的幫凶。二者就是這樣的關係。
財富到底是“萬能藥”還是“阿堵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窮人有窮人的急切,富人有富人的淡定。不過,了解一下富人對財富的看法,也能給創富途中的人們一點啟示。
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對待財富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我沒有關於財富的困惑,我對它的態度很明朗,但我有恐懼感。錢多不是好事,一些人因此家敗人亡,孩子變成紈絝子弟,這個印象在我的頭腦裏太深刻了。在傳統上,都講中國人勤勞勇敢,而一旦五穀豐登,我們的先人常常要做什麼?兩件事:一是修祖墳、光宗耀祖,二是娶小老婆。中國傳統社會不支持財富擁有者,沒有什麼富豪是有幾代傳承的,所謂第一代是暴發戶,三代才成貴族,一般中國的財富傳不到第三代。我專門查過家譜,從湖北祖籍查到山西,30多代沒出過一個富人。這個家族沒有對待財富的經驗。我就怕了。如果成了富豪,我會不會修祖墳、娶小老婆?我怕自己把握不住自己。”可見,王石對待財富的態度是較為明智的。
作為一位資產高達18億的富豪,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對“富貴”有這樣的見解:“富”是通過掙錢得來的,“貴”是通過回饋社會贏得的,隻有兩者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富貴”。王玉鎖說:一個企業家不去掙錢是莫大的罪過,掙了錢不回饋社會則得不到社會的尊重,所以創造財富與回饋社會是企業家的天職。10多年來,在經營自己燃氣事業的同時,新奧集團直接用於捐助和支援教育事業、災區建設、公共設施、體育事業、失業安置、貧困地區建設以及其他公益事業的費用就高達1.2億元。
香江集團總裁、金海馬集團董事長翟美卿與丈夫劉誌強的財富高達39億元人民幣。翟美卿是個非常樂善好施的人,至今已向中國的慈善事業捐了3億元人民幣。2002年,香江集團與香港何氏教育基金會、中山大學和管理學院共同投資3000多萬元興建中大管理學院MBA大樓,加速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同時,他們還捐資幫助西部貧困失學兒童完成學業,迄今為止已資助了10000多名大、中、小學學生。
在我們踏上成功的起點,決心去賺取更多金錢之際,先弄懂幾項事實:金錢是好的,隻要確保它是在好人手中。尚未賺得財富之前,要先訂下存錢的目標,否則即使收入豐裕,但開支超過收入,仍要麵對負債。最後,訂下你所想要的金錢目標,不用怕數目太過龐大,隻要你的用途正確,上天就會逐漸將你所需的金錢交付於你。
金錢隻是一種流通貨幣,本無善惡美醜可言,但一旦附之於人的情態,便產生了諸多是是非非。金錢亦本無害,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要靠它,隻要是正當勞動換來的報酬,多多益善,無可非議。但是,若“金錢至上”,被金錢所奴役,靈魂為之扭曲,其害莫大焉!冷眼看金錢不可,熱眼看金錢也不行,二者都會產生誤導。前者會讓人脫離客觀實際,視金錢若糞土;後者則會致人產生拜金主義,淪為金錢的奴隸。隻有正視金錢,才能給金錢一個客觀公正的說法,才能善待金錢,最終獲得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