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更新觀念、重新認識。在教師發展的問題上學校領導能做點什麼?常見青年教師培養做法的反思。

三、結合自己談“成長”的感悟

1.內動力是根本。內動力來自:責任心、使命感、對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的追求。不斷調動、維護、充實和更新自己成長的“動力源”,組織、調度好自己“動力”分配是加速自己成長的關鍵。隻有當自己真正有了“內動力”,才會發現機會,珍惜機會,抓住機會。因為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影響青年人成長的最大障礙,不是環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己的惰性、滿足、自我原諒、自我開脫,是不甘寂寞、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這種輕浮的“瀟灑”。我們既要想到不耕耘就不會有收獲,更要想到有十分的耕耘並不一定有十分的收獲。但是最重要的是先要去耕耘,因為人生的“季節”是不等人的。

2.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過程的體會。不怕逆境、珍惜順境。

3.教師應轉變學習觀、教學觀,自覺適時地改變自己的教育角色。學生的學習隻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再現創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沒有活動,沒有“做”,就形不成學習。

4.教師是知識的輸出者,更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現在的開放的教育環境中,問題和信息環境充分敞開,教師不可能也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而且常常會無計可施,教師的指導作用更多地表現在“策略”的指導。為學生創設可激發探索欲和創造欲的問題環境。

5.若幹案例:假期作業的新嚐試,供學生選擇的七類作業。發現並找出學習參考書中的三處非印刷性錯誤,指出錯誤的所在並予以更正,目的是培養學生不輕信的獨立思考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利用立體幾何的展開圖的知識,用紙製作模型或工藝品,目的是培養空間想象能力、動手能力;采集生活中的問題並試著解決它,目的是幫助學生找回已經失落了的“應用意識”;寫一篇小論文;讓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自編三個小綜合題,要求寫出題目、題解、設計意圖、易陷入之“坑”和得意之處;學用計算機,自編一個程序,解決某學科的一個問題。

教師要由書本知識的複製者轉變為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和自由學習時間,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以我為主”的學習、研究和實踐。

6.改變教師自己的成材觀、發展觀

研究性學習對教師也很陌生,教師在陌生的問題前感到困難、失去相對於學生的優勢是自然的、常常出現的。這裏有個認識需要改變,學科素養、教學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徑恰恰是自己多參與、多獨立的思考和實際去“做”。

教學不再是教師單純地為學生的付出,而是教師創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數學教學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實現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舞台。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相互激發生命新的激情、相互為對方的發展架橋鋪路。學生在教師用心血和智慧創設的環境中,展現和發展他們的才智和潛能;教師不斷為學生新的探索和成功所感染、鼓起超越自己進一步前行的勇氣、為自己和學生找到新的目標。

教師應兼有的三重身份——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把數學建模教與學的成果遷移到德育教育、數學常規教學、研究性課題中去。教師的科研課題選擇: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出發,以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為主;提煉經驗、有價值的實驗報告、有創意和好效果的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等。

從自己的學校和課堂做起,真正把學生、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培養對象——學校教師都看成“發展中的人”,把教師自己和學生的發展提高結合起來、用行動者、研究者、實踐者眼光和身份的去學習、去探索、去實踐。

隻有教師有內動力、自己不斷學習,自主地鑽研探索教學規律,才有可能影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鑽研。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結出創造之果。也隻有經曆這樣的過程,教師才有戰勝挑戰的成長體驗,才有真正的教學生活,這才是教師所應追求的職業感受,這也是教師成長發展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