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中學校長助理、主管建平德育工作的馬彪認為:一個學校的德育狀況好不好主要看兩條:一看校長的思想、中層的思路;二看班主任的落實。馮恩洪校長有了上述思想,作為要拿出思路的馬彪認為:我們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是以德育為核心的。我們要切實解決現實中的“德育教學兩張皮”、“抓升學率是實要實抓,抓德育是虛可虛抓”的錯誤思想,充分重視非智力因素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自覺地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根據人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有五個等級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改革開放的今天,絕大多數學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得到了滿足。如何進一步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已經越來越突出地擺在教育工作者麵前。他認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是建設性的。建設性的德育必須是可預見的、有形的、能實踐的、發展的大德育。所謂可預見的德育,即德育工作要有預見性、超前性。德育工作再也不能是解決問題時的“消防隊”、“醫療隊”,而應該是“航標燈”。德育工作者要科學地預見社會的發展、學校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使德育工作無論在內容上、方向上、方法上,都能跟上社會和學校的進步。要潛心研究當代青年學生,特別是獨生子生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要使德育對他們的成長、發展發揮作用,而不是隻對犯了錯誤的學生有作用。所謂的開展必須是有形的,即德育必須借助於活動。寓教於樂、寓教於活動,活動是德育的生命線,讓學生每年都經曆一到兩次終生難忘的活動,對於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有利的、必需的。所謂實踐的德育,即德育工作必須要有實踐性。德育不能單靠學校完成,社會、社區、時代,不僅為德育工作提供了生動的教材,更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實踐活動、誌願服務,這是德育活動的時尚,更是德育工作的需要。我們要讓學生走出校園,回歸社會,立足於各地的區域特點,在實踐活動中增長才幹、磨煉意誌、砥礪品質、陶冶情操。所謂發展的德育,即德育要有進步性、發展性。當今社會的發展變革,從一定程度上更加突出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反複性和艱巨性。要承認自身差距,看到問題不足,增強憂患意識,爭取新的突破。要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開設網絡信箱,用好網上聊天室,建設網絡德育,提高網絡道德。他認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德育工作的主體是學生。發揮學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就是要以學生為本,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就是發揮學生在德育的實施、管理、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把學生歡迎不歡迎、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德育成效的重要標準,體現德育為社會服務、為學生成長服務的兩重性。

基於以上一流的理念,建平學校的德育目標定位在規範+選擇,合格+特長。加快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進程;盡可能準備踏上社會所需要的能力;滿足人的合理需要,即尊重學生的人性、人情、人格。落實在“活動德育”新理念上,即以“活動的廣泛開展促進和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不斷提高其需要的層次。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將正確道德認識見之於行動的人,道德行為可以通過各類活動來培養、檢驗、鞏固和發展。活動是學生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和動力,是學生形成自我評價,進而實現自我教育的基礎。”

二、務實的德育實踐

建平學校以“活動德育”新理念指導實踐,務實的德育工作處處都有體現。

首先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用建平人的話說就是“讓每一麵牆都說話”。人民日報記者包蹇是這樣說的“信步所至,教學樓任何一個角落,不是充滿著書香味的書法、繪畫,就是長著鬱鬱蔥蔥的盆花,這種每個地方都會說話的環境,真讓人感到賞心悅目,給人以文化的熏陶,催人向上。為了不虛此行,我利用一上午的時間才把建平西校的宣傳牌筆錄完。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試想,學生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品德素養能不日漸提高嗎?

其次,體現在組織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特色活動,給學生終身難忘的亮點上。這些活動很多,舉幾件說明。

第一件,國慶通宵晚會。每年9月30日晚上到10月1日早晨,全校師生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氣氛之中。在這個不眠之夜,金秋賽歌會、化裝舞會、校園擂台賽、美食街、咖啡屋、跳蚤市場、班級影院、棋牌大戰等節目豐富多彩,學生可以盡情展示他們的才華。學校抓住這樣的機會,在全校範圍內為每年的晚會征求活動主題。學生非常重視學校給予的信任,紛紛參與主題的設計與策劃。1998年為突出《心係災區,弘揚98抗洪精神》主題,學生請來了60名參加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某部戰士,讓分到每個班的抗洪英雄介紹“大壩上的故事”,對英雄的敘說,大家深受感動,在歡送解放軍離開時,雖然下著大雨,但同學們在雨中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