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名稱、單位的由來
人民幣是我們現在每天都要與之打交道的一種貨幣,但是人民幣這個名稱、單位是怎麼來的呢?
人民幣名稱的由來
人民幣這個名稱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第一任行長南漢宸同誌取的。解放前夕,董必武和南漢宸經過調查認為建立全國統一的銀行和貨幣勢在必行,就發信征求毛澤東的意見。由於當時全國流通的貨幣比較混雜,晉察冀用的是邊幣,晉冀魯豫用的是冀南幣,山東用的是北海幣,東北用的是東北幣,西北用的是農民幣,一旦發生戰事,就會發生七八種貨幣一起上市的情況。因此,毛澤東認為馬上就成立全國統一的銀行還為時尚早,但是準備工作不能鬆懈。
董必武收到中央回電後立即與南漢宸商量具體的籌備工作。南漢宸認為要想確保統一的銀行順利成立,就必須搜集所有的統一貨幣發行政策、搜集各解放區的發行指數、籌備起足夠的發行準備金、確定出幾種票麵、各種票麵的金額與價值含量,還要設計出票版圖案,選定好紙張,等等。
對於發行的貨幣的名稱,由於當時中央已經確定統一的銀行叫中國人民銀行,所以,南漢宸認為發行的貨幣就叫“人民幣”。人民幣的名稱就此確立了,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幣單位的由來
我國人民幣的單位名稱有“元”、“角”、“分”三種,它們構成了人民幣的價格標準,標明人民幣所代表的價值。
那麼,元、角、分作為人民幣名稱是怎麼來的呢?中國曆史上的紙幣單位十分複雜,有文、貫、串、吊、枚,等等。至於新中國人民幣為什麼采用“元”作單位,現在有兩種較流行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是從我國的貨幣單位名稱發展中演變而來。我國貨幣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貨幣的單位先後經曆過實物單位、重量單位等,最後發展到以“元”作單位。貨幣出現“元”是從唐初開始的。但當時的“元”字並不代表貨幣單位。到了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廣東開始製造機製銅元,這種銅元的發行為今天的貨幣名稱“元”打下了基礎。清末,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交換的擴大,人們迫切需要更輕便的貨幣來代替笨重的銅元,因此,銀行就印製了一種銀元、銅元的兌換券,這種兌換券的名義價值和實際的銀元、銅元一樣,逐漸兌換券演變成了紙幣。我國人民幣的名稱“元”就是這樣演變來的。
另一種說法認為,用“元”作貨幣單位是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的。那時,歐美流行最廣的貨幣“銀元”開始傳入中國,最流行的是墨西哥銀元,錢麵有鷹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因材質為銀,形狀呈圓形而得名,一枚就稱為一圓。這“圓”字既是貨幣名稱,又是單位名稱。為了書寫方便,後來人們就用圓字的同音字“元”代替了“圓”。此後,盡管使用過多種貨幣,但貨幣單位“元”卻一直沿用下來,人民幣的單位名稱——“元”,也是由此演變來的。
誰擁有人民幣的發行權
人民幣並不是任何銀行都能發行的,我國有權發行人民幣的是中國人民銀行,也就是我國的央行。
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掌握本國貨幣發行權,又稱為“發行貨幣的銀行”。人民幣的具體發行由中國人民銀行設置的發行基金保管庫(簡稱發行庫)來辦理。發行庫發行人民幣的程序大致分為四步:
提出人民幣的發行計劃,確定年度貨幣供應量。每年由人民銀行總行根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貨幣發行和回籠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後,具體組織實施,包括票幣的設計、印製和儲備。
國務院批準人民銀行報批的貨幣供應量計劃。
進行發行基金的調撥。發行基金是中央銀行為國家保管的待發行的貨幣。它是貨幣發行的準備基金,不具備貨幣的性質,由設置發行庫的各級人民銀行保管,總行統一掌管,發行基金的動用權屬於總庫。
普通銀行業務庫日常現金收付。人民幣的貨幣發行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的現金收付業務活動來實現的。各商業銀行將人民銀行發行庫的發行基金調入業務庫後,再從業務庫通過現金出納支付給各單位和個人,人民幣鈔票就進入市場。這稱為“現金投放”。同時,各商業銀行每日都要從市場回收一定的現金,當業務庫的庫存貨幣超過規定的限額時,超出部分要送交發行庫保管。這稱為“現金歸行”。貨幣從發行庫到業務庫的過程叫“出庫”,即貨幣發行;貨幣從業務庫回到發行庫的過程叫“入庫”,即貨幣回籠。
建國以來發行的人民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自發行以來,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係列的貨幣體係。
1.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自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共12種麵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券4種、50000元券2種(1949年發行的正麵萬壽山圖景100元券和正麵列車圖景50元券各有兩種版別)。
2.第二套人民幣
為了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麵額過大等不足,提高印製質量,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製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折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於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
1955年3月1日公布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0種,包括1分、2分、3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957年12月1日又發行10元1種。同時,為了便於流通,國務院發布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3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
3.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是1962年開始發行的。它在第二套人民幣的基礎上對版別進行了全麵調整、更換,取消了第二套人民幣中的3元紙幣,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4種金屬幣。
第三套人民幣是我國目前發行、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於2000年7月1日起停止在市場上流通。這套人民幣以其主題思想鮮明、設計風格新穎、券別結構合理、主輔幣品種齊全、印刷工藝先進並有較強的防偽性能等特點,在我國貨幣發行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從收藏角度分析,是最有前景和潛力的一套人民幣。
4.第四套人民幣
第四套人民幣是1987年4月27日開始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主幣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6種,輔幣有1角、2角和5角3種,主輔幣共9種。
第四套人民幣在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幣的基礎上,增加發行了50元和100元兩個券別,這對於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便於流通,提高社會工作效率,充分發揮人民幣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5.第五套人民幣
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貨幣流通的要求,199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之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268號令,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第五套人民幣共8種麵額: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中低麵額主幣實際起大量承擔找零角色的狀況,增加了20元麵額,取消了2元麵額,使麵額結構更加合理。
為提高第五套人民幣的印刷工藝和防偽技術水平,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於2005年8月31日發行了第五套人民幣2005年版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紙幣和不鏽鋼材質1角硬幣。
第五套人民幣應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麵有了較大提高。
停止流通的人民幣還能兌換嗎
如果我們手中握有已經停止流通的人民幣,我們該怎麼處理這些人民幣呢?
當然,如果這些人民幣已經升值或者有升值的潛力,那我們可以收藏。但是,如果像第二套發行的紙分幣這樣存世量很大的人民幣,由於其收藏價值不是很高,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一般來說,對於已經停止流通的人民幣,我們可以到辦理人民幣存取款業務的金融機構進行兌換,兌換成可以流通的人民幣。
市場上流通的人民幣
截止到2008年1月1日,我國市場上流通的人民幣共有12種券別,分別為1、2、5分,1、2、5角,1、2、5、10、20、50、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