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造酒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言:“杜康作秫酒。”杜康,杜康字仲寧,是康家衛人,是我國釀(利用發酵作用製造)酒業的鼻祖、酒神。考證發現,今汝陽縣蔡店鄉杜康村為當年杜康造酒之處。 在《中州雜俎》、《直隸汝州全誌》裏,都形象具體地講述了杜康造酒的過程。
據說河南汝陽杜康村的酒泉溝,有一棵老桑樹,這便是杜康發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時候每天一大早就把羊趕往母羊坡放牧。到了中午,就到酒泉溝旁邊吃飯看書。酒泉溝古時稱空桑澗,那裏桑樹叢生。一股清泉穿林而過。泉邊有棵老桑樹,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空。杜康就在樹下吃飯。他常緬懷祖選,飯難下咽,就把剩飯扔進桑樹洞裏。鄉親們見杜康不思飲食,日漸消瘦,就給他送來曲粉充饑。無意中,他又將曲粉扔進了樹洞。這樣飯曲發酵變成了酒。杜康飲了此酒,才知酒能解憂助興。於是他總結了經驗,從此以釀酒為業。
杜康百年之後,他家鄉的人卻傳說杜康並沒未死去,隻因造酒勞累過度,睡著後好久沒醒來。後來仙童玉女們垂涎酒香,就悄悄從夢中把杜康帶到了天上。杜康酒醒,急著要重返人間,玉帝卻死活不讓他放,還讓他做瑤池宮經濟總管。杜康當然是婉言謝絕了。玉帝也無奈,隻好讓他重操舊業,繼續造酒。
超級酒鬼劉伶
據說,當年的杜康以泉水釀酒,並在九皋山下開了一個酒店,店門上貼著一副對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橫批:不醉三年不要錢。
一天,劉伶路經這裏,看到對聯後,便大搖大擺地走進店裏說:“店家,拿酒來!”話音一落,隻見店內一位鶴發童顏、神情飄逸的老翁捧著酒壇向他走了過來。劉伶看到如此美酒,抑製不住高興,接連喝了三杯,還未等捧起第四杯,隻覺得天旋地轉,不能自製,連忙向店家告辭,跌跌撞撞回到了家裏。
三年後,杜康到劉伶家討要酒錢。劉伶妻子聽到杜康來要酒錢,又氣又恨,上前拉住杜康說:“劉伶因喝了你的酒,已死去三年了。”並要帶他去見官。杜康拂袖笑道:“劉伶未死,隻是醉過去了。”眾人不信,打開棺材一看,臉色紅潤的劉伶剛好睜開睡眼,伸開雙臂,深深打了個哈欠,吐出一股噴鼻酒香,陶醉地說:“好酒,真香!”
陶淵明的“酒中趣”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文學家。一名潛,字元亮。他一生嗜酒,為此還留有許多佳話。青年時代的他到親戚朋友家去喝酒,往往一去就喝醉。從他的《五柳先生傳》中,就可以領略到詩人青年時代詩酒自娛的生活風貌: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他在仕途上走了13年。幾次入世、出世後,他看透了當時政治的黑暗,於是決心歸隱田園。但生活上總得有保障,得有酒喝、有飯吃,於是“固窮守節”的陶淵明不得不作了彭澤令,這是他最後一次任職。關於為酒做官這件事,詩人在《歸去來辭序》有記述:於時風波未靜,心殫遠役。彭澤去家百餘裏,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當然,詩人最終還是不願“為五鬥米折腰”,隻做了80多天彭澤令,便高唱退出江湖,退隱田園了。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是清苦的,特別是晚年,農田收成好的時候,還能過“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的自娛自樂的生活。遇到天災,可能就得斷炊挨餓了,即便如此,詩人依然熱衷於酒。
陶淵明曾寫過一首《乞食》詩:“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寫作者晚年遭災,餓得不得不出門乞討。敲開一家人的門,主人用酒飯招待。在這樣極端困苦的環境中,一次短暫的詩酒之會,也給詩人以極大的欣娛。
劉宋著名文學家顏延年與詩人的交情較好。顏作始安郡太守,經過尋陽,每天都會到陶淵明家與陶淵明共飲。臨走之時還會給陶淵明留下兩萬錢,詩人就全部送到酒家,陸續取酒。
盡管陶淵明嗜好酒,但決不能與那些醉生夢死的酒徒同日而語。一次陶淵明斷炊很久,到了無法起床的地步。江州刺史檀道濟到訪,並饋以梁肉,卻被委婉地拒絕了。詩人固然好酒,但他決不願為酒食而向權貴低頭。
陶淵明嗜酒,自有他的理由。在他為其外祖父孟嘉寫過的一篇傳記,他提到了孟嘉對酒的態度和認識:“溫(桓溫)嚐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君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耳!’”
那麼,什麼是陶淵明的“酒中趣”呢?《五柳先生傳》說:“銜觴賦詩,以樂其誌。”蕭統在《陶淵明集序》則說:“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也。”“以樂其誌 ”“寄酒為跡”,這大概就是陶淵明嗜酒所追求的“酒中趣”了。此外,他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或揭露世俗的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隱後的怡然自樂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滿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