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俄茶葉貿易第一階段-武夷山-恰克圖階段,其主要經營模式是晉商從福建武夷山附近的產茶區同茶農訂立代銷、監製協議,預付訂金或部分貨款。茶農必須按晉商品質要求生產合格曬青(天然曬幹)或殺青(大鍋炒幹),再用土製木質蒸氣緊壓機械壓製成青磚茶。紅茶則是綠茶一定程度發酵而成,比綠茶多了一道工序。製成磚茶後加上晉商自己的商標,再經漢水、長江到漢口集中,而後逆漢水行至與襄陽一水之隔的樊城,再改畜力馱行穿越河南一路北上轉到張家口或歸化(呼和浩特),直到恰克圖銷售,回程時攜帶蒙俄特產如毛皮等商品一路販賣,銀子到手了再支付茶農餘下貨款。刨去原茶成本、人工、運費、稅費、買路錢(溫和強盜)、醫藥費或傷殘補助金或撫恤金(暴怒強盜)、官府行賄費用、分紅等等之外,利潤依然能達到驚人的100%到200%。
俄商則從恰克圖運至莫斯科,利潤有數倍之多,倘若運至波羅的海港口、首都聖彼得堡再轉運到北歐、西歐銷售,俄商利潤更豐厚,最高時幾乎可達1000%,俄國政府也能因此收取到巨額稅收。因此俄國前往清地販茶之人如過江之鯽,並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用各種科技及力量推動茶葉貿易。俄國政府後來還鋪設了莫斯科經海參崴到上海的電報(1865年開通),修通了貫通歐亞的西伯利亞鐵路(1901年開通),並開創了漢口-海參崴或敖德薩(水路)-莫斯科(鐵路)的水陸聯運方式,爭取到更多的貨源,節省了更多的運輸時間,大大提高了信息、運輸、銷售的效率。
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鹹豐三年(1853)年攻破南京,勢力直達江浙閩,並且封鎖長江,至此福建武夷山茶路斷絕。晉商為了完成茶葉交易,保證商業信譽,轉而在開戰較少的兩湖地區的湖北蒲圻縣羊樓峒、湖南臨湘縣羊樓司和聶家市及鹹寧、崇陽、通山等地,教會當地人種植茶樹及紅茶發酵、製磚技術,並沿用福建茶葉代銷方式,以保證茶葉品質,逐漸從福建武夷山茶葉轉變成為銷售兩湖茶葉,形成的茶葉之路的新格局。至此清俄茶葉之路進入第二階段-兩湖-恰克圖階段。俄人對兩湖地區的茶葉品質讚不絕口,尤其對直接在茶磚上凹出“川”字的長順川(後改名為長裕川)等晉商的茶磚最為滿意。直到現代,俄羅斯人的茶葉采購清單上依然寫明“川”牌紅、青磚茶,這大概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國際名牌產品。
如果清俄貿易依然按此模式進行的話,晉商將繼續壟斷清俄茶葉貿易,其財富將富可敵國,無人匹敵。隻可惜“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同治元年(1862年)《中俄陸路通商章程》簽訂,俄人取得在大清內地直接采購茶葉和開設茶葉加工廠的權利,而且所交稅率比別國低了三分之一。從此,俄人也開始在兩湖地區采購茶葉及開廠壓製磚茶,晉商就從以前的生意合作夥伴的角色轉變成競爭對手,利潤被削減不少。從此恰克圖的茶葉貿易開始衰落直至消亡,大宗交易轉移到水網密布、九省通衢的漢口,俄商甚至直接將工廠搬遷至漢口生產,漢口的黃金時代來臨。清俄茶葉貿易進入到第三階段-清俄漢口競爭階段。